改革開放30年:河北產鋼從145萬噸到1.1億噸的思考(五)
2008-10-16 9:5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宋繼軍
今后鋼鐵行業面臨形勢不容樂觀,但又讓我們充滿了信心。
2008年以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最復雜,挑戰性也最強。由于面臨的國際國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較突出。尤其是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而使需求有所減弱,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進一步顯現;全球性通貨膨脹趨勢還在發展并對我國傳導也在持續;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對我國出口帶來了較大影響;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使一些企業資金困難,直接影響到一些企業正常組織生產經營;資源、能源的價格上漲,成本壓力的增大,更是直接給下游企業經營帶來較大的影響。2008年上半年鋼鐵行業面臨的這種困難局面和嚴峻形勢,比預想的要大,延續時間比預想的要長,參變因素比預想的還要復雜,并將還會影響到下半年。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高度關注,絕不可盲目樂觀。
從有利條件上分析:
——國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向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的基本層面沒有改變。針對目前國內外形勢,國家正在一方面把防止和抑制通貨膨脹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也在適時轉向,積極采取措施防止和制止國內經濟可能出現的下滑趨勢。
——全國鋼鐵工業整體上處于增幅較低的平穩增長狀態,這種發展勢頭為實現國內鋼材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前全球鋼鐵需求強勁增長的態勢可能要減弱,但由于全球區域輪動和產業輪動的發展,使全球總體上供求關系將呈現略微偏緊的基本層面沒有改變,為我國鋼鐵行業在新一輪戰略轉型中優化升級發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從總體上,我國鋼鐵工業已基本結束了以數量擴張為主發展階段,轉化為以鋼鐵產業優化升級為主的新階段,并從整體上進入工業化中期,使國內鋼鐵工業進行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升級、工藝裝備升級、企業組織升級等全面優化的后發潛質很大,從而創造條件保證鋼鐵工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從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素上分析:
——受目前高成本、高鋼價、高風險經濟運行和繼續從緊的貨幣政策影響,國內外鋼鐵市場對粗鋼消費需求增幅將可能有所下降,這種需求萎縮的態勢,將有可能直接影響國內鋼鐵市場的供需平衡,從而給鋼鐵企業有效地組織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國內鋼鐵行業,一方面在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又在加快建設了一批大鋼鐵項目。這些新上項目陸續投產所形成的新產能將會大于淘汰的落后產能,有可能促成新的供大于求局面,以及鋼鐵產品出口態勢是否反彈,都有可能給國內市場穩定運行帶來不利影響。
——2008年上半年鋼鐵行業利潤,雖然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6.1%,河北鋼鐵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9.91%,但在扣除投資收益和增產增收因素后,實際盈利只占增長部分的53%。而這部分53%的實際盈利又主要是靠5、6月份提高鋼材價格才保證了利潤的增長。
由于2008年5、6月份鋼材價格大幅提升,才使利潤增幅大幅上升。如果下半年國內鋼材市場供需關系發生逆轉,鋼材價格出現較大的波動,必將會對鋼鐵行業利潤產生重大影響并直接影響鋼鐵產業穩定運行。
——引導鋼鐵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確保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既是河北鋼鐵企業發展戰略問題,也是2008年下半年的政治和經濟的剛性任務和約束性目標,更是鋼鐵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的緊迫的歷史使命,應引起高度重視。
按照2008年上半年情況預測,到2008年底全省粗鋼產量將達到1.15億~1.2億噸左右。但這個時期,即從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很可能是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最難的時期,也是鋼鐵行業發展最難的時期。目前國內外經濟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的新階段,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國家宏觀調控也面臨著外部風險和內部壓力,對鋼鐵工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鋼鐵行業歷次調整的經驗證明,只要有長遠眼光、樹立信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調整中加快結構優化升級,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狠抓品種、質量、效益,就一定能夠挺過去,鋼鐵工業發展就會又跨到一個新的高點。五
在改革開放30周年到來之際,河北鋼鐵工業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這是改革發展的新起點,這是河北鋼鐵工業進入新的戰略折期的新起點,這是河北鋼鐵工業走向世界的新起點。在這一新起點上,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和結構性特點,改革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開放面臨著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新的起點意味著新的考驗,新的考驗也往往激活新的能量。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科學發展之路、和諧發展之路,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河北鋼鐵工業預定的鋼鐵強省目標,創造更多的財富、更高的文明。
歷史有標志,時代有坐標:1978年是當代中國鋼鐵工業走向改革開放的一個標志年,2008年必將是當代中國鋼鐵業、也是河北鋼鐵業走向一個產業升級新階段的標志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