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快遞資訊

外資巨頭加速沖擊國內快遞市場

2007-7-9 16:0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就在最新討論的郵政法修訂草案即“5月24日稿”中,依舊規定外資不得從事國內信件遞送,而在郵政專營范圍依然有待研究的背景下,6月28日,聯邦快遞宣布正式啟動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國內限時遞送業務。至此,FedEx、UPS、DHL和TNT這四大國際快遞巨頭,已全部開始在中國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而以往,他們的主要業務還僅是為中國境內消費者提供國際快遞服務。 
郵政快遞難敵外資挑戰
    按照過去的說法,國際快遞企業的服務對象主要為中國境內的跨國企業,對中國快遞企業沖擊不大。然而,隨著聯邦快遞等外資快遞公司大舉介入國內業務,競爭已然升級。
    從目前情況看,聯邦快遞并非第一個在中國開通國內快遞業務的外資企業。TNT最先試水國內業務,但因成本問題退出國內快遞業務。DHL、UPS也在較早時開通國內快遞業務,由于貨量有限導致成本高,處于虧損狀態。然而,國內日益興起的B2B、B2C電子商務,個人網購和郵購等正在成為我國快遞業新的增長點。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工委秘書長劉建新近日在一場促進快遞物流業發展座談會上做出這樣的預測:去年市場總規模超過450億元的快遞業今年市場增速有望超過25%。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表示,前期投入非常重要,中國的客戶對可靠及時的快遞限時服務有極大需求。聯邦快遞不會著眼于短期的利益,長遠來看一定有利潤。
    聯邦快遞的“前期投入”還包括:位于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中國區轉運中心,運營初期每小時最高可以分揀9000個包裹;另外,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也已落戶廣州白云機場;斥資4億美元收購大田集團后,聯邦快遞增加了近百個國內快遞網點,從而形成了一個連接國內外市場的完整的快遞服務網絡;在門店方面,包括6月初在北京王府井商業中心開設的旗艦店,公司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共建立了13家直營門店,所有的門店均按照全球統一的標準,為客戶提供設計、印刷、打包、發送等一站式的圖文處理服務。這些門店均處于商業繁華、公司聚集的區域,其中大部分實行24小時營業,為客戶提供最大的便利。
    另一家將渠道延伸至社區的UPS已在北京、上海、廣州開出多家特快專店,致力于為中小客戶提供更便捷的遞送渠道。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博思艾倫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的國際快遞領域,外資已經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僅上述四大巨頭就已經控制了中國8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且優勢正在進一步強化。然而,四大巨頭在擴展中國市場的國內業務時,卻不得不面對來自國家政策層面的相關限制。
    記者了解到,“5月24日稿”對郵政專營范圍這一敏感問題沒有明確作出規定,這一部分寫著“待研究”。部分非郵政企業建議,可以按照信件的屬性來設定專營范圍,黨政軍的信件應該專營,其他信件可以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重量加資費的雙重標準。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專營范圍有兩種界定模式,一是按照上述非郵政企業提出的重量加資費的雙重標準,還有一種則是完全以重量為標準。
    此外,“5月24日稿”明確規定,外資企業不得從事國內信件的遞送。目前,四大國際快遞巨頭都已經先后涉足國內快遞業務,而商業信函往往也是國內快遞的內容,因此,此項規定可能會對外資在華從事國內速遞業務產生影響。對此,四大國際快遞公司的代表提出,希望能讓國內客戶有更多的選擇權,放開國內快遞的商務市場。按照目前的政策,外資只能在中國從事進出境的非私人信函業務,并且需要到郵政監管機構辦理委托手續。 
    盡管如此,在國內業務方面,聯邦快遞最新推出的“次早達”、“次日達”和“隔日達”3種國內限時快遞業務,瞄準了對時效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客戶群,從近期看,可能對低成本、低投入的民營快遞企業不構成沖擊,但對價格相當的郵政EMS則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郵政EMS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其價格高、靈活性差、營業時間短等軟肋至今未有改善,即便是系統經過提速和升級,其速度與民營快遞相比也不具優勢。至于可提供實時查詢的信息系統,外資和國內部分民營快遞公司三年之前就已廣泛使用。畢竟EMS還不是一個市場化的企業,雖然有競爭的壓力,但是沒有競爭的動力。
民營快遞仍受制“安全性”
    記者查詢聯邦快遞的服務價格后發現,其價格遠遠高于國內民營快遞企業,如“次早達”2公斤的快運服務是135元,“次日達”是90元。而宅急送1日遞到的最低收費標準為100元,次日遞到收費20元。
    對此,聯邦快遞方面表示,聯邦快遞的優勢不是價格,而是“限時”、“時效”和安全,如果沒有準時到達就會退款。聯邦快遞主要運輸的是高附加值產品,針對的是需要較高時效性和可靠性的客戶。
    宅急送、申通、順豐等民營快遞企業以低價和靈活服務已在市場占據不少份額,但安全性一直是制約民營快遞企業發展的一大隱患。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從事快遞業的民營企業有上萬家,從業人員多達100萬之眾,年營業規模在100億元人民幣左右。由于缺少統一的行業操作規范,快遞公司拆件、轉運等過程中,充滿種種不安全因素,直接威脅消費者的利益。來自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06年全市涉及民營快遞公司的投訴為569件,2007年1月1日至3月14日,消費者的投訴已經達到211件,接近2005年全年的水平。主要投訴內容包括投遞不到、延時交付、物品丟失等問題。 
    中國快遞網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規模小的民營快遞公司,本身的運轉網絡有限,一些跨區域的業務送上門來,他們絕不會往外推,而是先接下來,再找其他快遞公司協助。這種轉手買賣,往往轉一層還不夠,要轉二三手。轉接過程當中,既沒有健全的程序,又缺乏周密的協調,轉來轉去,快件很有可能最后不知所終。他還透露,多數快遞員不會只給一家公司打工,他們手里都握著好幾家公司的業務,哪邊給的提成高就往哪邊送。這么做只會給顧客帶來風險,如果快件一旦出了問題,可能給索賠帶來很大麻煩,因為顧客委托的公司,未必是最后送件的公司。如想找快遞員追究責任,結局基本上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快遞員流動性太大了,很多人在一家公司通常干不了十天半個月就辭職是常事。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快遞行業的現狀是,絕大部分民營企業的業務集中在同城快遞,同城快遞服務基本上都由民營企業提供。在上海,2000多家的民營企業,經營著95%以上的同城快遞業務和80%以上的國內快遞業務,每天有10多萬人在做快遞。2006年上海市非郵政快遞企業的業務量為1.64億件,日平均業務量為45萬件,為同期郵政系統快遞業務量的7.8倍。民營快遞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運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形象地比喻說,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假設所有的民營快遞企業中的一半停業兩三天,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就將受到強烈的沖擊,造成巨大的損失。 
    業內人士透露,快遞行業準入門檻低,企業良莠不齊,有的小公司根本不具備正當營業手續,缺少完善的渠道,常做出不負責任的保證。到目前為止,民營快遞公司還沒有明確的行業管理規范,又分屬工商、商務、交通、航運、鐵路等部門審批,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難免出現混亂。不少業內人士建議,必須盡快成立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行業規范,實行會員制單位管理,讓快遞行業有規可循。
    記者了解到,國家郵政局在推進《郵政法》修改的同時,正在抓緊制定和修訂郵政行業服務標準,成立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一協調指導郵政業標準工作,將重點編制《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和《快遞服務標準》等行業規范,建立和健全快遞服務標準體系,統一全國快遞服務規范。
    盡管短期內成本高昂的外資快遞不可能對民營快遞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但低端的國內快遞市場已經由暴利時期進入了微利時期,民營快遞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進入中高端市場,遞送高貨值產品甚至提供倉儲等服務,已成了一些進入二次創業的民營快遞企業的突破點。目前,申通、宅急送、圓通等已經在國內小有名氣的民營快遞企業,都在向物流領域以及電子商務領域延伸,力爭與外資快遞展開錯位競爭,而國有快遞企業的市場無疑將受到進一步的擠壓。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