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內實質經濟增長肯定低于10%
2007-7-17 14:2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半年經濟增長數據即將出臺。根據此前的經濟數據,市場一般預期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消費者物價指數等指標都可能出現過熱信號,國內很可能因此出臺經濟降溫措施。很湊巧的是,國家統計局原定本周三(18日)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日前突然宣布延后一天舉行,這更加大了市場對經濟過熱的預期。外界揣測,這可能是要等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經濟降溫措施拍板后,再由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
實際上,上半年國內經濟出現過熱,以及隨之而來的緊縮政策,已經是大勢所趨,也是市場基本一致的判斷。但在我們看來,真正可能被忽略、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的因素,不是GDP過熱,而是通貨膨脹問題。而在影響通脹的因素中,最關鍵的是糧價問題。
今年1-5月,全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6.8%,其中糧價上漲6.4%。由于在我國CPI商品構成和權重中,食品類商品權重占33.6%,CPI走勢與食品價格走勢相關程度很高,因此糧價走高是否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令人關注。
國家信息中心日前在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全年走勢預測”,已表達了對上半年總體經濟走勢出現過熱的隱憂。該預測稱,2007年全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0.9%,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24.2%,CPI全年將上漲3.3%。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曾表示,初步預計今年上半年CPI總水平漲幅將達到3%,全年漲幅可能高于3%。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6月份除生產資料價格整體回落外,糧食、食用油、居住、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環比均出現上漲。據此,清華大學研究機構估計,6月份CPI漲幅將突破4%,全年CPI更可能突破5%。
對此判斷,有人可能不以為然,認為國內今年夏糧豐收,不會導致糧價上漲。的確,今年夏糧的收成不錯,有望實現自1985年以來的首次連續四年增產。我國繼續在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6個主產省按小麥最低收購價進行托市收購,河北等6個主產省小麥產量占全國的76%,商品量占83%。
然而,在夏糧豐收之下,糧價是否下降還有不確定性。據了解,在豐收之下,還存在幾個大問題:一是農民不愿意將糧食交給國家的收購站,原因是國營的收購站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短磅、吃糧的現象很嚴重,有些地方農民交100斤糧,只能拿回90多斤的錢。二是收購價格沒有上漲和調整,而農業成本卻在大幅上升,這將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尤其是明年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是糧食運輸在成為瓶頸。近十年,我國糧食生產重心開始由南向北、由東向中逐步轉移,糧食運輸也變成了北糧南運、中糧西運,但運輸不暢大大抵消了糧食豐收對糧價上漲的抑制作用。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今年以來,國際糧價也在上漲,國際農產品期貨行情連連走高。這與一些發達國家大量調整能源發展政策有關。如美國在新能源法案中強調發展糧食乙醇作為替代能源,這一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糧食價格的走高。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國內農產品漲價的周期開始同步,國際糧價上漲遲早會傳導到國內來。
根據上述情況,安邦集團策略分析師陳功認為,今年的通貨膨脹將會持續,政府平抑糧價的能力今后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當前形勢已逐漸清楚,國內通貨膨脹正在撕掉那層薄薄的迷霧,穿越而出,露出真面目。那些認為通脹在6月份就可回落,或是偶然因素導致今年通脹的人士,將被證明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受通脹因素影響,今年的實質GDP增長將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