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深圳港口物流業的飛速發展,我從來不敢想像公司能有今天的規模!”說這話的劉蓬今年42歲,1996年他砸掉了內地某國營工廠電氣工程師的鐵飯碗,來深圳白手起家。10年創業路,他從單槍匹馬的軟件員變成了擁有30多名員工、年利潤近200萬的軟件公司老板,他的產品在鹽田港區物流企業軟件管理市場上的占有率已超過70%。
劉蓬是幸運的。1996年,剛到深圳的他就進入了正蓄勢待發的港口物流領域,被鹽田某拖車公司老板雇傭編寫一套集裝箱運輸管理軟件。利用軟件管理,在當時的深圳拖車行業還是新鮮事,大學念電機專業的劉蓬邊學邊干,用4個月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一套物流軟件。
為了生計,劉蓬試著到其他拖車公司拉軟件業務,開始了單槍匹馬的打拼。令他意外的是,頭幾步走得出奇順,基本上“找一家成一家”。在近一年時間里,他平均每個月做成一單生意,鹽田港區當時總共近20家拖車公司,近一半用上了他編的管理軟件。
“要不是鹽田港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物流公司的大幅增加和對軟件管理的巨大需求,我的創業就沒有這么順。”
1999年,看到物流軟件業巨大市場需求的劉蓬找人借了8萬元錢,注冊成立了自己的軟件公司——深圳市金科信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開始在深圳的創業路程。
萬事開頭難。創業的頭3年,公司員工最多不過3人,辦公、吃飯、睡覺全在一套2室1廳的出租屋里解決。由于公司一直處于收支相抵的狀態,他本人一分錢工資也沒有,最窮的時候幾個存折加起來不到100元。“那時候已經感到了鹽田港的發展趨勢,我相信物流軟件肯定有前途”,和劉蓬同期做物流軟件的一些人因為信心不足相繼退出,只有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1年,隨著鹽田港區拖車、報關等物流公司急劇增加,金科信的固定客戶超過了100家,公司開始進入穩步發展階段,業務量迅速增長,從最初的集裝箱管理軟件拓展到堆場、倉儲、貨代、報關、船代等港口物流的各個環節,公司利潤以每年50%甚至100%的速度快速增長。劉蓬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鹽田港后方陸域約有近千家物流公司,除了一些小型公司還沒有進行軟件化管理之外,超過70%的物流公司在使用金科信的管理軟件。
連續10年來,鹽田港區保持年增長20%的高速發展,集裝箱吞吐量屢創新高,為深圳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為劉蓬這樣敢闖敢干的創業者鋪就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當初辭職來深圳創業,劉蓬慶幸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抉擇”,“深圳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給像我這樣一沒錢、二沒背景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我可以憑借實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他雄心勃勃:“面對深圳巨大的港口物流市場,物流軟件產業前途不可限量。只要踏踏實實地做,相信公司發展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