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尚曉陽 王泓 劉敏慧
嘉 賓:人大代表、王府井副總經理 劉 冰
政協委員、物美集團董事長 張文中
政協委員、蘇寧電器董事長 張近東
根據入世條款,2004年12月11日后,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內地開店已沒有股權比例、開店數量與區域的限制,允許設立外資獨資商業企業。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有半數以上在2004年進入中國,外資已占據中國流通業高端產品———大型綜合超市80%以上的席位。據預計,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20萬億元,是2003年4.58萬億元的4.3倍。零售業發展空間巨大,而“列強”環伺。
中國零售企業的出路在哪里?應本報記者之邀,人大代表、老字號民族商業旗艦王府井副總經理劉冰,政協委員、首家海外上市的民營零售企業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政協委員、兩市第一高價股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縱論了我國零售業與外資博弈的策略及行業發展趨勢。
實力雖懸殊但仍有優勢
主持人:目前中國零售業最通行的競爭之道是紛紛走向合并重組,爭取盡快做大做強。但中國零售企業不論規模或資金均處劣勢。排在中國零售業首位的是剛剛組成的百聯集團,經營規模為1147億元,而沃爾瑪是3000億美元。外資壓城,差距又如此之大,我們如何應對?
劉冰代表:形勢的確逼人。“大限”之后,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舉擴張,進入二、三線城市,支起分銷網絡,在國內的市場控制力和占有率保持猛勢。外資零售集團現在完全可以獨資,這對中國零售市場的份額變化、利益分配、對下游商品的控制、對渠道的壟斷等,都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由于外資的實力了得,即便進入中國市場遭遇虧損,或干脆采取一些低價策略和賠本虧損的市場擴張策略,完全在其承受能力之內。
外資的總體市場份額還不大,但他們所到之處,本土的國內零售企業就要倒下一片。國內企業固然可以通過不斷和外資零售集團博弈拼殺,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共同促進了市場繁榮。到2005年以后,中國零售企業在外資企業擴張壓力下還能占多少份額,現在真還不好說。
張近東委員:我對國內零售業很有信心。國內商業企業在市場的積累比外資有很大差距,其成熟的商業管理體系和雄厚的資本對我們是個考驗。既然不可回避,就要敢于面對,我們不能希望政府設置障礙,不能有等待政府給優惠政策的思想。企業要通過提高自身競爭力來應對市場。
從語言上和人文上,我們比外資有優勢;在經營模式和管理體系上,也并不弱于他們,如蘇寧的市場布局。在某些方面我們還優于外資,如由于中國是世界家電制造基地,強有力地支撐著我們的營銷體系。尤其生產廠家與我們合作多年,外資在采購方面可能存在劣勢。因此,家電零售業在零售業開放中最有希望保持領先地位,甚至走向輝煌。
張文中委員:為防止外資企業憑借其資本、規模優勢對我國流通企業展開不正當競爭,必須采取措施保護我國的流通渠道。一些巨型零售商對于覆蓋大街小巷的夫妻店確實有巨大殺傷力,這不僅在中國,在美國也是如此。美國前十位的銷售商占消費總額的80%,零售業對國民經濟有很強的控制力。中國的經濟格局不應該壟斷在外資手里,我們應該看到風險。
與狼共舞取經管理
主持人:我體會你們三位的潛臺詞:現在論成敗還太早,外資不一定會贏,中資不一定會輸,最終是看能不能及時把握自己的優勢,塑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你們三家一家是老牌民族商業,兩家是后起新軍,各自的心得是什么?
劉冰:我們可以向外資學習管理經驗,結合自身了解中國國情、更熟悉國人消費行為、擁有穩定顧客群的優勢,努力做大。王府井在1996年確定了兩大目標,一是連鎖化、集團化;二是改造我們的軟體,強身健體。我們在全國六個大區域進行一級連鎖網點的布點工作,這些年一直在持續。
張文中:本土企業對老百姓的需求會更了解,決策速度會更快,也會更好地把握各種機遇,采取靈活的方式發展。重要的思路是,中國商業企業應該走收購聯合的道路。
當然,兼并決不僅是簡單的聯合,最重要的是要有實質性的優勢互補。要真正在資源、管理上統一,讓并購實實在在。物美一直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收購和重組,同時使現有店鋪銷售額大幅增長,有節奏地新開店鋪,并不斷發展加盟店。 物美會在指定地區開設大賣場、綜合超市、便利超市,也會對一些適合物美消化的,能夠和物美形成合力的企業進行聯合、重組。今年增加店鋪至少在100家以上。
流通業能否做好,取決于能否做實做細。物美沒有進入傳統百貨業,但有不少的專賣店,并在地鐵擁有數十家便利店,服務于即時消費。下一年度,我們首先會完善內部管理,進一步培訓人才。物美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凈利潤去年達到1.08億,比前年增長50%,收益將繼續投向流通網絡,發揮規模優勢,并改善計算機系統。
張近東:在競爭中了解對手、學習對手,的確至關重要。蘇寧一要促進店面擴張,目前在店面選址上是個瓶頸,對于好的企業好的店面,會樂意并購。二要進一步完善物流配送基礎后臺建設,三要全面運用信息技術。只要這三方面沒問題,就有了核心的框架結構。同時,強化組織體系和制度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引進上千名大學生,開展“店長工程”、“藍領工程”等,這是蘇寧超越外資的核心。
在外資的傳統優勢如管理體系上,蘇寧一直在學習借鑒。早在2000年我們就開始發展全國連鎖,已積累了經驗。作為上市公司,也嘗到了融資甜頭。目前,企業管理的信息技術已經基本建立,與上游企業供應鏈建立BtoB,在企業內部數據集成分析建立了CRN,以及與消費者終端的BtoC,正在實行全程信息監控,并不斷完善和深化。
信息技術是企業未來增長的關鍵。目前不論內外資,國內零售業的配送體系都在發展初期。像沃爾馬那樣采取衛星定位發展物流是我們的目標之一。
亟待公平與和諧
主持人:零售業內有一種觀點:中國零售業過度開放,外資零售業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你們認為,政府在中國零售業新的競爭態勢中能否發揮新的作用?
劉冰:我在會上一直強調要實行普惠制,也強烈呼吁對大型國有流通企業集團在政策上、審核環節上給予扶植。我國零售業的政策導向性很強,在關鍵時候給了恰當的政策,我們會獲得很快發展,如果不給政策完全靠自生自滅,發展速度會非常慢,有些企業還會在競爭中消亡。比如收購要約豁免問題,收購要求資產達到15個億,我們只有8個億,就遭遇紅燈,希望有關方面給與政策傾斜。否則,有擴張欲望的企業受政策制約,發展起來就有心無力。
張文中:我也在呼吁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要統一。外資所得稅低于內資企業,有悖于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對國內零售企業發展不利,因此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要盡快實行。另一方面,我國有很多人對現代流通業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經營者、投資者、分析人員的素質都有待提高。零售業是技術和資本含量都很高的行業。
此外,政府可依據國際慣例,對城市商業網點進行規劃。我國商場無序建設的事例很多,反而惡化商業環境。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我們需要推動一個保護中國商業風貌,又促進商業水準提升的條例能夠出臺。
張近東:我希望國家能在商業立法方面更加平等公正,使內外資企業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但作為企業,我一直強調,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努力壯大自身綜合實力,這樣才能讓國家有扶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