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周 穎
嘉 賓:王國藩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運輸業主管
吳亦斌 華隆瑞鋒貨運(中國)有限公司
CEPA使得港資物流企業進軍內地的優惠條款比WTO提前了一年,因此,港資物流企業紛紛排兵布陣,都想從中獲得自己的利益。
從香港政府的角度來看,從香港物流企業的角度來看,早于WTO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是個不錯的選擇;從中國物流企業的角度來看,早日和有國際水平的香港企業交手,就是一個練兵和學習的機會,也是早一日和國際物流交流的機會。
那么香港物流企業如何進入內地市場,如何和內地物流企業合作?內地企業如何從這些港資企業身上學習?應該學習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運輸業主管王國藩先生,以及香港華隆瑞鋒貨運(中國)有限公司營運經理吳亦斌先生。
從合作伙伴到服務供應商
周 穎:您覺得港資物流企業在內地獨資辦企業,會遇到哪些新問題?
王國藩:香港企業在內地遇到的情況并不會因為CEPA的原因而有所改變,改變的是雙方的合作關系,之前雙方的企業是合作辦企業,現在雙方企業的關系是互為客戶,香港物流企業需要找到一個服務的提供商。以前是合作伙伴,現在要找的是可以為自己提供服務的伙伴。這樣的變化,給內地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內地的物流企業的客戶增多,生意機會更多,所以港資物流企業進入內地,給內地的企業一個更大的生意市場。香港物流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應該有更好的認識,什么樣的內地物流企業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這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具體對待。我覺得香港企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自身如何對待這樣新的市場,是自己做還是和內地的企業合作?是股份合作還是服務合作?這就需要企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周 穎:這樣一來擴大了雙方的生意范圍。您覺得港資企業要在內地做好物流,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王國藩:了解內地的市場和熟悉內地的情況是比較重要的。中國大陸900多萬平方公里,氣候類型不同,各地的人文特色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人們的消費水平和習慣也不同,市場當然也不同,這些不是香港企業一年半載就可以了解或是體會的,基于這一點,我覺得香港企業要想在內地做好企業,就一定要和內地的企業合作。必須知道內地市場的分布以及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文化特色,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合作的伙伴,這樣可以使香港企業更快更好地進入內地。其實CEPA之前香港企業一直都是這樣做的。CEPA給香港企業一個更為方便進入內地市場的政策,但是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政策的開放可以使香港企業在內地有更大的作為,但是香港企業必須得看到內地的國情和民情,這是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人所無法明白和了解的,這都需要內地企業的參與和幫助。
周 穎:什么樣的內地物流企業會是港資企業進入內地的首選?
王國藩:CEPA之前是合作的模式,比如你占40%我占60%的股份,現在則是內地企業成為港資物流企業的服務供應商,你有本事多賺錢就是你自己的。對內地的企業來說,對內地物流企業的好處,并不會因CEPA而對內地的物流企業有沖擊,反而給內地企業一個學習的機會,在WTO之前,可以幫助內地企業練兵,使內地企業早一點兒進入這種國際化標準的競爭中。物流企業可以學習到如何面對國際上的競爭,這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希望中國內地的物流企業能夠更好的面對國際的競爭。我覺得CEPA是個生意的機會,而不僅僅是競爭。
至于港資企業選擇什么樣的內地合作伙伴,我自己也沒有參與企業的內部,具體公司會有不同的情況,不過從國際上的物流發展趨勢中可以看出,現在的利潤率是比較好的,物流在這里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對大部分企業來講有很大的選擇吸引力。各個企業本身的情況不同,會影響到選擇合作或是服務供應商。
周 穎:在兩地合作中,港資企業和內地企業各應注意什么?
王國藩:最重要的是雙贏,不是雙贏的話是最大的問題。不論是香港公司還是內地公司,都要知道這個合作是長久的,是雙方的,而不是短期的目標,更不是目前我要盈利多少,大家要在一個市場做生意,只有把這個市場做好,才有生意做,如果整個市場的前途不好,就是你一筆生意賺很多的錢,那也只是一筆生意,而不是一個可以長期做的市場,這是香港企業和內地都必須認識到的一個問題。物流行業的發展對香港對內地對中國都是重要的。
周 穎:在兩地企業的合作之中,港資企業可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掌握到內地的特色,了解了內地市場并熟悉各地的風俗民情,那樣的話,完全可以脫離內地的物流企業而自己做,就象有些外資企業初到中國時會和一些工廠合作,過了一些年之后,自己的銷售隊伍也建全了,自己的生產也可以做了,于是就放棄和內地的企業合作。那樣的話,內地的企業一方面已經丟失了原有的品牌,另一方面又沒有了生意,等于什么都沒有,這對內地的企業不公平吧?
王國藩:我看這個是雙方的,可能是通過幾年的合作之后,港資公司在內地有了自己的網點,也有了自己熟悉了解國內市場的人員,可以不再和這樣的企業合作,那么內地企業也一樣在學習港資企業在管理上在流程上的先進理念。如果港資企業學好了扔掉了內地企業,而內地企業還是在幾年前的地方踏步不同,那么這能怪得了香港企業嗎?或是內地企業學到了港資企業的優點,扔掉了港資企業,港資企業能怪國內的企業嗎?其實這種合作大家是一樣的機會,并沒有強弱之分,如果別的企業都在進步,而你不進步的話,就是合作的企業不淘汰你,也會被市場淘汰的。如果在這些合作之中,內地的企業學習到了港資企業的先進理念或是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進步,那么即使過了幾年之后,港資企業不再和他合作,他一樣會有別的生意或是合作伙伴。這一點我是這樣看。
周 穎:這就是說在選擇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定式,只是找自己合適的。
王國藩:大部分的企業主要的是找一個可靠的服務供應商。國內的物流行業是這幾年才有發展的,有很多物流企業也沒有正規的管理和財務賬目,而港資企業一直都是按國際慣例運作公司,這一點可能會影響港資企業尋找服務的供應商。
周 穎:如果說一個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公司,另一家并沒有,您如何選擇?
王國藩:這個很難選擇的,首先得看是什么性質的公司,還有公司主要做的是什么貨物。有些可能會需要很多的網點,有些產品可能不會需要那么多網點。我的看法可能和企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做法,公司各自的優勢不同,選擇的重點不同,有些公司可能會比較看重網絡的分布,但并不是每個公司都會這樣想。
考驗國內企業的學習能力
周 穎:那么您覺得雙方的企業應如何利用CEPA的機會, 更好地完善或是提升自我?
王國藩:對于港資企業來說,現在進入內地可以獨資,也可以合資,我覺得要認清自己公司的定位,找出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早于國際上的物流公司熟悉內地市場。政策通路有了,剩下的就要看企業自身的發展了。對于內地企業來講,在WTO完全把物流市場對外開放之前,先讓香港企業進入,內地企業也可以通過香港企業先一步了解國際市場,懂得國際市場的規則,有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樣面對WTO時,內地的企業也能夠沉著面對。這對雙方都是很有好處的,那么雙方企業就要充分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好好地學習各自所缺少的部分,而不要只盲目看到眼前的利益,努力地使企業成熟健康發展,使我國的物流市場成熟健康地發展,這個比較重要。
周 穎:請展望一下今明兩年,我國的物流行業的發展?
王國藩:CEPA和WTO都有關稅的問題,合作的機會多了,貨量的增加,給雙方的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合作的機會更多,對物流行業來說,就是有物可流,所以生意會更多。
周 穎:內地的物流企業如果想達到國際上的水平,應該要提高哪部分?
王國藩:我覺得教育是最主要的,現在國內的物流人才很缺少,這是一大部分企業都已經認識到的一個問題,物流在未來的發展需要一批懂物流懂經營管理的綜合型人才,不是單單會理論知識就可以了。現在內地的物流人才一類是從剛從學校畢業沒有實踐的理論型人才,還有一類就是從實踐中走出來,但是局限于個別物流企業內部的經驗卻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的人才,這兩類都是不夠的。另外就是多和國際上的物流企業的交流和學習。
周 穎:內地企業應該從香港企業身上學習一些什么東西?
王國藩:我覺得港資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的平臺建設的要好,而且一些意識比較先進,這是內地物流企業比較缺少的。一個物流企業的信息平臺的建設往往影響到他與國際上的企業的合作的可能。再有一個是要學會利用香港現在有的國際網絡,和國際接軌。當然在金融方面,應該也可以好好利用香港的股票板塊,找一些投資者或是圈一些錢擴大企業的規模等等。
行業經驗最重要
周 穎:有沒有和內地的物流企業合作過?
吳亦斌:沒有合作辦過公司,但是有服務上的合作,我們公司是個純粹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我們需要很多國內的供應商,我們的合作一般是這樣的關系。在沒有CEPA之前,香港企業不能在國內獨資辦公司。
周 穎:在和國內的物流企業合作時,一般會考慮什么因素?
吳亦斌:首先會考慮對方的公司的質素,在本行業的經驗;第二是硬件設施,比如供應商有多少輛車或是多大面積的倉庫。第三是要能接受新的概念,思路要清晰;第四要有完善的財務狀況,不能什么都一團糟。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國內的物流公司合作,到月底時要對賬了,對方說我們該給他們公司多少錢,報了個數字,卻沒有任何憑證,也沒有收據。最后是我們公司出示證據證明我們欠他們多少錢,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乎國際市場的。還有就是在企業的管理水平。
周 穎:會不會考慮該公司在國內有多少分公司,有多大的市場的網絡,這些會影響嗎?
吳亦斌:這當然會考慮了,也就是剛才所說的硬件設施。比如一個貨車公司,有五十臺車和有三臺車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貨物不希望到了貨車公司那里再被包出去,這就要求對方要有充足的運力。
周 穎:在和國內的物流企業合作之中,感覺國內的企業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更好的和國際企業合作?
吳亦斌:這個我想主要是人員素質,有些事情我們能做,國內企業卻不能做,這是什么原因,是人員的素質不同。還有一點是管理的觀念不同,管理觀念是起決定作用的。國內物流企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物流企業的老板們自己還需要學習。
周 穎: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公司的服務水平和提升增值能力。所以覺得這是最主要的。
吳亦斌:其實老板本身的素質也很重要,觀念也很重要,不能很好的接受新思想。中國企業的老板喜歡做秀,講排場,這和中國的傳統其實有些相背,但是現在的普遍情況是物流企業的老板一味講排場,辦公室裝修得超級豪華。還有就是中國的從業人員要有和國際接軌的概念,如果只是按著中國自己的想法來做物流,那是不行的,例如一些中國物流公司的銷售人員會給一些回扣給客戶,這在國外來講是不相信對方的職業操守和職業水平,這是很讓人沒法接受的,所以,在和國外企業做生意時要充爭了解對方的一些習慣和工作操守,就像國外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必須了解中國的風俗一樣。
周 穎:如果香港中小企業要想在在內地做好自己的業務,必須要有什么條件?
吳亦斌:中小企業進入內地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獨特領域。要有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比如有些貨運企業只做服裝市場,但是在這個領域做得非常專業;或是只做國外某幾個國家的物流生意。各個行業和國家都有很多不同,只要能在某一個范圍內做得很突出,這樣就會有市場,如果別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那很難做。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周 穎:對物流行業的發展如何看?
吳亦斌:物流行業的發展前景很好。網上交易發展起來,對物流的依賴會越來越大,現在看起來很好的行業到時都不行了。物總是要流通的,物流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快。中國的物流離國際的先進水平還相差很遠,發展的空間很大。
相關鏈接
投資推廣署是香港政府于2000年7月專門成立的部門,其服務目標是為香港爭取外來投資,向有意在香港直接投資的公司或人士提供盡可能的協助。
投資推廣署成立三個小組,分別致力于協助從北京、上海及內地其他地區來香港投資的企業。香港政府還在廣東成立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進一步加強投資推廣署在內地的聯絡工作。
華隆瑞鋒1952年成立于瑞士,1979年收購了另一家頗具實力公司,該公司有部分亞洲業務,于是,華隆瑞鋒開始關注亞洲市場,并于1984年進入亞洲市場,先后在香港、泰國、新加坡設立分公司。1994年進入中國上海,開設上海代表處,開始了在中國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