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沈紹基先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沈先生機智的話鋒,敏捷的思維,以及他對物流獨到的分析和見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記者:作為中國倉儲協會的秘書長,您如何看待傳統儲運業和現代物流的關系?我國儲運業如何發展才能更快地促進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
沈紹基秘書長(以下簡稱沈):傳統儲運和現代物流的關系其實很好理解,打個比方說吧,現代物流相當于一個組裝車間,或者說是一個生產流水線,它主要是把原來分散經營的各個物流環節系統化,將它們有效的整合、提升,使之成為具有增值功能的綜合物流網絡系統。還可以打個比方,目前人們對連鎖商業已經理解和接受,連鎖商業就是對多個門店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現代物流也不是單點作業,而是對若干個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各個物流環節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
關于如何發展儲運業,可從兩個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
首先,從滿足現代物流的市場需求看,政府和傳媒應給予引導、支持,推動有條件的大中型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方向發展。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工商企業已經向社會提出了綜合物流服務的需求,傳統的單一、分散儲運服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看,許多現代物流企業都是從傳統儲運企業轉化、發展而來的,反映了一種過程和趨勢。
其次,從產業結構的整體發展來看,我并不主張每個儲運企業都搞綜合物流,這一方面是因為,不是所有的傳統儲運企業都有搞綜合物流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從物流產業的內部結構分析,各種業態應該是多元化的,既需要綜合物流企業,也需要專業化的倉儲企業與運輸企業,正如連鎖商業發展后,傳統的百貨商場依然存在,是一樣的道理。實際上,發達國家的物流企業發展起來后,專業的倉儲、運輸企業也仍然存在,并且和物流企業一并發展。 面對上述兩種分析,作為傳統儲運企業本身,應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條件,選擇自己的市場定位。無論是繼續搞倉儲或運輸,還是搞綜合物流,關鍵是要有特色,搞出專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倉儲、運輸做好了,也是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促進。
記者:物流熱不斷升溫,這種趨勢也許會導致某些企業對基礎設施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在您看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度"該如何把握?
沈:首先,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絕對不能恣意鋪張,搞重要建設,這是決策者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 我們前幾年就是北京組織試點搞物流中心,在現代物流中心的發展思路方面,我認為應該把在"服務功能的完善,組織結構的調整,經營方式的轉變,服務形式的規范"上。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上,我主張不要過度追求設施的先進性,應按"統一規劃、逐步到位、留有余地"的方針,隨著業務發展前景分批建設,既做到不浪費資源,又能滿足市場需求。
去年底,中國倉儲協會發表了《中國物流市場分析報告》,分析結論顯示,我國目前的倉儲運輸設施供應總量是有余的,但結構和功能相對落后。所以,我認為目前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應以"改造"為主,"新建"為輔。當然,就整體而言,不排除個別有實力的企業一次性建設先進物流設施。
記者:您如何看待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和發展?
沈:首先我得從國外的第三方物流說起。第三方物流在歐美和日本已經發展得相當。我在美國時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個統計數據,說是美國的第三方物流產值已經占據了整個物流業總值的57%。在日本估計能達到80%左右。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日本的共同化配送做得非常好,連鎖企業的產品配送業務幾乎都是交給第三方物流業者來做。而且,物流配送網絡中的各個企業,生產商、綜合物流商、運輸商、零售商等,實現了網絡中完全的資源共享。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日本資源少、人口多、交通擁擠的問題,第三方物流功不可沒。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現代物流產業才剛剛起步。中國最近也興起了"物流熱"。熱起來以后,就不會、也不應該讓它涼下去了,但就怕這個題目被人們炒得過"濫",甚至導致企業走彎路。這里有一個對物流產業和物流市場的整體認識問題,也有一個政策導向問題。講到物流產業,除去鐵路、公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外,涉及工業生產、批發、零售企業和第三方倉儲運輸及綜合物流企業。從理論上和國際情況看,物流成為一個獨立產業的標志應該是專業化的倉儲、運輸、綜合物流公司的產值占到全社會物流總產值的50%以上。因此,發展中國的現代物流產業,就應該首先發展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講到物流市場,就涉及工商企業的需求、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供給以及市場規則等方面,為了發展中國的現代物流產業、規范我國物流市場,目前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正在制定一個政策性文件。我認為,這項政策的立足點和目標應該是"引導需求,促進供給,加強規劃和協調"。從這三個層面來看,核心應是"促進供給"。目前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已經開始啟動,特別是工業企業需求有所上升,應把重點放在推動第三方物流發展上,以滿足市場已經提出的需求。進一步說,物流市場需求到底有多大,主要取決于供給的能力與水平。現代營銷的核心是,服務業者要有市場發展的策劃能力和創造需求的能力。
記者:"入世"是否會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造成沖擊?有何對應之策?
沈:"入世"對我國物流發展可以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這就要求我們稚嫩的物流業在相對短的時間里盡快將羽翼豐滿起來。為此,政府的扶持將會對物流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為了促進民族物流企業盡快完成結構轉換,我認為,政府應給予實際的幫助和優惠。比如說,簡化第三方物流總代理的審批權,在全國實現由國家主管部門統一審批、各地備案,對第三方物流業者實行全國統一納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應借鑒國外的經驗,將城市內的貨運通行證,優先發給第三方物流業者,既可以促進、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狀況。
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要注意練內功,強化管理,完善功能,提高服務質量。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避免互相傾軋,千萬不要打價格戰,只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才能保證我們剛剛起步的現代物流業最終走上正軌,并茁壯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