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一根“繩”上的贏家
2007-4-1 13: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lili8158 關注度:摘要:... ...
市場瞬息萬變,節奏越來越快。這是從事客車車廂生產的跨國企業Daexon公司的切身感受。
“供應鏈好象一根‘繩子’,把上下游廠商‘栓’在了一起”,在Daexon公司總裁Jim看來,“更重要的是,這根‘繩子’變得越來越‘緊’”。
把供應鏈比做“繩子”,的確十分形象;感覺到這根“繩子”越來越“緊”,預示著現代企業的供應鏈,已經與以往大不一樣。作為公司總裁,Jim在思考用什么方法來應對“越來越緊的供應鏈之‘繩’”。
價格競爭,一去不返
Jim記得,過去的大規模生產模式里,供應鏈的說法只在生產采購環節上,可以“看得見摸得著”。
“那時候,由于采購批量大,一切都圍繞價格行事”,Jim回憶說。雖然鋼板、油漆、支架,這些材料有眾多的質量標準,但價格仍然是關鍵的關鍵。
關注價格的企業行為,不是哪一家能左右的!澳菚r侯對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認識的”,Jim曾主持過無休止的價格談判和合同談判,有時候為了滿足競爭的需要,不得不在“交貨期”這樣一些指標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大規模制造掩蓋了價格競爭帶來的弊病。經銷商大批囤積商品,給制造商造成了“市場繁榮”的假象,讓他們以為“還有不小的降價空間”。
此外,形形色色的制造商也不遺余力地通過“開足馬力生產更多的產品”,以求通過“微薄的利潤累加”,獲得生存空間。
但是,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
繩子在拉“緊”
從Daexon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資產流動的速度在加快。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比過去縮短了1/3,“這說明我們的材料供應商,不能忍受太長的賬期了”,這是來自供應鏈一端的壓力。
另一端的“拉力”則顯示Daexon公司的生產節奏也在加快,“我們的庫存周轉率也在同步降低”,Jim對此是滿意的,這起碼說明Daexon公司的原材料,以更快的速度“轉化成產品”。
但是,這顯然不足以讓Jim高枕無憂。原因很簡單,“應收賬款的周轉似乎不力”,這是把產品轉化成銷售利潤的關鍵。
大量應收賬款,很可能讓一個從財務報表上看快速增長的企業“一夜猝死”,Jim很清楚這一點。
公司財務報表揭示了資產流動背后,供應鏈的張力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挑戰。
Jim想知道,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用“放大鏡”看問題
Jim看待信息系統的觀點很獨特。“這好比用‘放大鏡’看問題”,Jim說。過去習以為常的做法,在“放大鏡”下面很快就“現了原形”。
從結構上說,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系統的設計,實際上沒有考慮供應鏈的影響。Jim這里指的是“建立在信息系統背景下的供應鏈”。
Daexon公司的生產模式還處于傳統的運作模式下。雖然有一些通過Internet往來的信息交換,但距離真正“動態、快速的市場反應,差距還很大”。
“如果企業內部有部門主義傾向,這種傾向一定會在供應鏈上‘傳播’開來”,Jim對此深有體會。
比如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問題,如果讓財務部門或者讓采購部門、銷售部門去負責,總是無法得到其他部門的配合!斑@種狀況有時候讓我們的合作伙伴也感到迷惑”,Jim發現,合作伙伴從自己企業內部得到的信息有時候不一致,無形中延緩了他們作出決策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這種供應鏈格局很容易讓大家把眼睛盯在價格、數量,或者質量這樣的要素上,而且是“每個部門只盯一個要素”,“大家的要求有時候是相互抵觸的”。
Daexon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但是,“顯然這些信息系統之間缺少更深入的整合”,Jim與他的合作伙伴有這樣共同的感受。這些信息系統,更多的時候是按照過去一貫的業務關系來運作的,并沒有發揮更多的作用。
“這很難”,Jim坦率地承認,“這種跨越企業邊界的信息整合,需要更大的勇氣”。Jim所說的,代表了一大批試圖建立SCM系統的企業老總的心聲。
如果沒有充分的信任和共識,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就只能停留在“消息傳遞”層面,而不是“信息與價值分享”層面。不過,要達到這一點,的確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協作型競爭
供應鏈環節上發生的事情,在傳統企業之間充滿了“競爭”的意味。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制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從企業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再傳遞給零售商和用戶。
這樣一種關系,導致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供應鏈流程,而且這些“內部流程”是獨立運作的。這樣往往會造成企業間的目標沖突。
信息系統的大量使用,使企業的“內部供應鏈”有了向外擴充的可能。但是,這種擴充,需要協作型的“供應鏈關系”做支撐。
美國學者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鏈”。這個定義雖然注意了供應鏈的完整性,但有一個缺陷:沒有把供應鏈之間的“協作”放在首位。
近年來,以SCM為核心的供應鏈整合概念,超越了供應鏈功能擴張的需求,把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擺到了決定供應鏈價值實現的首要位置。
通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可以在更廣的范圍里拓展企業的運作模式。它不僅是一條聯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
麥肯錫1998年發表的系列研究報告《協作型競爭:全球市場的戰略聯營與收購》(Collaborating to Compete:Us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Joel Bleeke等編著),充分論證了這種變化。
麥肯錫咨詢顧問Joel Bleeke和David Ernst認為,“對多數全球性企業來說,完全損人利己的競爭時代已經結束!
他們的研究表明,很多跨國公司日漸明白,“為了競爭必須協作,以此取代損人利己的行為。這需要以與以往傳統競爭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成功!
單純地為了爭奪供應商資源而進行的競爭,往往會落在“價格戰”這種兩敗俱傷的結果上。這種情況下構建的企業SCM系統,實際上形成了企業“妄自尊大”的自我封閉的系統。
“協作型競爭”的概念,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做出更大的餅”很相象。但這畢竟不能停留在“僅僅是一種說法”的層面!皡f作型競爭”需要認識到企業之間的信息分享,這是價值分享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