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貨運中心:政府興辦 民間管理
2007-3-15 17:1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開欄語
國外發達國家的物流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史,其中政府對物流業的調控及引導、物流園區的建設及營運模式、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及管理模式的創新等等,都是我們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為此,從本期開始,《時報物流》將開辟海外物流專欄,介紹發達國家物流業發展的軌跡、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及國外物流業考察隨感等,讓國內的物流企業得以借鑒和參考,也讓讀者對國外物流的先進發展歷程有所了解。
貨運中心是德國大力倡導、扶持發展的集約化運輸組織形式。它依托一定的經濟區域,以可供選擇的多種運輸方式,快捷的運輸網絡,周到的運輸服務,把傳統分散經營的眾多運輸企業及運輸服務企業吸引到一起,把生產、運輸與消費市場緊密銜接,使一個區域向不同方向流動的貨物和其它不同方向流動到本區域的貨物,經過中心進行分撥、配載,選擇適宜的運輸工具迅速地輸送到目的地。
有效組織運輸環節
貨運中心在德國的發展是近10多年的事情。德國經濟學家、交通運輸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認為,生產貿易國際化、自由化的迅速發展,有賴于人員、物資、信息的及時、有效的流動與供給。在產、運、銷的鏈條上,運輸業生產既涉及加工、包裝、倉儲、裝卸、運輸,又涉及管理、經營和服務,并涉及土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如何把如此諸多的運輸過程環節經濟合理地組合起來,尋求一種資源節約、運行高效的運輸服務,便成為德國貨運中心興起與發展的內因。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國著力于完善綜合運輸體系,這是推動貨運中心發展的政策條件。為了減少不斷提高的摩托化程度的交通與環境的壓力,特別是控制載重汽車對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德國綜合運輸政策的目標是長距離運輸以鐵路、水路為主,兩頭的銜接與集疏以公路為主。發展貨運中心,可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暢通的、便利的、有利可圖的方式,從而減少載重汽車的投放和空駛。
貨運中心選點建設一般考慮三個方面因素。一是至少有兩種以上運輸方式聯接,特別是公路和鐵路;二是選擇交通樞紐中心地帶,使貨運中心網絡與運輸樞紐網絡相適應;三是經濟合理性,包括運輸方式的選擇與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以及在貨運中心經營的成員利益的實現等等。
提供信息咨詢維修服務
在貨運中心,有運輸、裝卸、倉儲、包裝等眾多的成員,成員各有其聯系的客戶和貨源渠道,彼此間的聯系是自愿而松散的,各自獨立經營。比如,不來梅市貨運中心有50家運輸企業和運輸服務企業,從業人員3000多名,如寵物飼料運輸公司、零擔貨運公司、綜合運輸公司、冷凍食品運輸公司、郵政包裹運輸公司及公鐵聯運站等等。德國的貨運中心由政府興辦但卻實行民間經營管理方式。不來梅市貨運中心自身的經營管理機構采取股份制形式。市政府出資25%,貨運中心50戶經營企業出資75%,由政府的企業選舉產生咨詢管理委員會,推舉經理負責貨運中心的管理活動,實際上采取了一種由企業“自治”的方式。
貨運中心的職能主要是為成員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維修等服務,代表50家企業與政府打交道,與其它貨運中心加緊聯系,不具有行政職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設施和優良的服務,是貨運中心全部活動的宗旨。因此,貨運中心一般都興建有綜合服務中心、維修保養、加油站、清洗站、餐廳等,有的還開辦駕駛員培訓中心等實體,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服務。這些實體都作為獨立的企業實行經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