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商貿流通案例

中集:“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

2007-3-14 18: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從1982年9月正式投產,中集集團不僅開始了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歷程,而且在20年全球集裝箱產業風云變幻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94年3月,中集集團作為國內首家同時發行A、B股的上市公司,并創下了當時最高發行價。無論證券市場怎樣潮起潮落,中集集團10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地恪守著“發展是硬道理,創新為生存之道,業績是企業之命脈”的企業精神,譜寫了中國集裝箱制造業的輝煌,成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常青樹”。
    一組組數字,向我們展示了中集集團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投產之初,資產僅300萬美元,每小時生產不到1臺集裝箱,年產不足5000標準箱;2003年,總資產近100億元,每條生產線2.5分鐘生產1臺集裝箱,年產量突破100萬標準箱。從1996年開始,取代了韓國在國際集裝箱領域的領先地位,成為全球集裝箱行業最大的供應商,坐擁全球集裝箱行業的半壁江山。
    ———上市10年,公司實現了業績持續高速增長。銷售收入復合增長率達29.56%,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24.72%,年均凈資產收益率19.5%。A股股價的年復合增長率達25.6%,10年前投資者以發行價8.5元買進的1股中集A股,現已升值至99.95元(復權價),增長了近12倍。
    ———自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深綜指下跌了45%,而同期中集集團按復權價格計算的A股股價上升了20%。
    成功之道歸于三大因素
    中集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認為,公司之所以能持續發展,是因為具備了成功的三個因素:一是社會因素和市場機遇;二是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三是良好的企業經營機制。
    中集集團是我國最早的合資企業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集裝箱專業生產廠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進出口貿易趨向繁榮及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使全球集裝箱生產基地由韓國向中國轉移,由于當時集裝箱制造的利潤率高達30%,國內許多資本流入該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致使行業利潤率大幅降低。中集正在此時憑借低成本生產的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搶占先機,通過一系列快速有效的戰略性并購行動,使公司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
    1993年,中集收購大連集裝箱公司51%股權,建立了北方生產基地。1994年,收購南通順達集裝箱公司72%股權,建立了華東基地。加上深圳原有生產基地,中集兩年內便完成了在中國大陸全方位的生產服務格局。1996年,再次兼并廣東新會一集裝箱廠,同年,用B股增發的募資在上海建立了冷藏集裝箱生產基地。1998年,收購韓國現代公司在青島的兩個箱廠以及中遠集團的兩個箱廠。至此,中集集團確立了中國沿海全方位的戰略布局。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遍布中國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裝箱生產基地。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認為,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撐,就沒有中集的今天。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公司實現了上世紀90年代前期的快速擴張。
    作為改革開放后誕生的首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中集集團得現代企業制度風氣之先,逐步構造了合理均衡的股權結構和層次分明、分權制衡的決策和監督體制,形成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的股權分散,不存在絕對的大股東,國有股、外資股和流通股股東之間形成股權的制衡作用,從而令企業以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作為經營的標準。
    多年來,在穩定的股東結構基礎上,中集保持了經理層的相對穩定,自1991年起,董事長更換了幾任,但總經理依然是麥伯良,管理團隊也基本保持穩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司中長期規劃和經營思想的一致性、連續性,企業的長遠戰略目標得以順利實施。
    自強不息挑戰極限
    “發展是硬道理”,正是它造就了中集持續的國際競爭力;“自強不息,挑戰極限”是中集的企業精神,正是它讓中集人重新認識“發展”這個詞的新坐標。
    自1995年起,中集以集團架構開始運作,通過市場機制,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以產權為紐帶,以收購兼并為主要發展手段逐漸發展壯大。
    目前公司擁有國內外30多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員工人數達2.8萬人,實現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研發、統一生產、統一核心干部管理的集團化管理;同時,通過構建多種協同與創新機制,推廣集團范圍內的知識共享和經驗傳播,使集團所屬各企業協同進步,集團自身和諧發展,成本領先戰略得以充分實施,為中集贏得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
    在發展中求創新,為中集持續發展注入了重要的動力源泉。
    中集每年都要求集團各下屬公司申報新項目,在2004年集團創新大會上,就收到200多個新項目的申報。作為全球唯一一家能提供三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產品并擁有全面知識產權的集裝箱供應商,中集集團創造了不少的“世界第一”。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中集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發展并不簡單地等于規模的擴大,而是定位在全球制造資源整合、全球客戶服務體系建立及核心競爭力的延伸。
    2001年,中集確立了“在鞏固集裝箱行業地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道路運輸車輛業務”的發展戰略,這是中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戰略創新。 2002年,中集正式進入公路物流運輸裝備制造業務———半掛車。目前初步形成了分布于中國東部和海外的半掛車生產基地。中集的目標是繼集裝箱之后再造一個“世界第一”。為實現這一新的奮斗目標,中集集團正把自身在集裝箱經營中積累的管理、技術、品牌、市場和資源整合優勢充分延伸到道路運輸車輛領域,為公司的發展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慎用募集資金合理回報股東
    中集集團首任董秘顧弘人對公司上市有著自己的理解:善待股東的錢,還要慎用股東的錢。上市10年來,中集集團也一直遵循著這條戒律。
    上市給公司帶來了巨額資金,首發A、B股,加上1996年和1997年的兩次B股增發、2003年A股增發,共募集資金24.66億元。同時,也給股東帶來了較豐厚的回報。1994年至2002年現金分紅3.9億元,同期累計募集資金7.14億元;1994年至2003年現金分紅共計7.63億元,現金回報率達30.94%。1994年公司總股本2500萬股,2003年為6.303億股,股本擴張了24.21倍,但每股收益仍保持在1元左右。
    中集集團上市10年,從未有過盲目融資的舉措,無論是融資額度,還是融資計劃,都十分審慎,沒有偏移公司主營發展的軌道,從而使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真正成為推動上市公司新產業投資的巨大動能。
    1996年B股增發的募集資金1.9億元全部用于建上海冷藏箱制造公司,自2002年起該公司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冷藏箱制造企業。 1997年B股增發的絕大部分資金投入上海逸仙路高架項目和鐵道部集裝箱項目,取得了良好收益。
    2003年A股首次增發,受到市場追捧,10倍的超額認購為當時少有。此次增發也是中集歷次融資額最大的一次,共募集資金17.51億元,所募資金主要投入集裝箱和道路運輸車輛業務,包括7大項目,這將為公司新業務的啟動和加速推進提供強有力的后盾。
    經歷了證券市場的10年風雨,中集集團以快速成長和優良業績證明了自身價值,為股東、客戶、員工及社會創造了財富和價值。中集集團堅信:以資本市場為依托,既有良好盈利能力,又有能與世界一流跨國公司競爭的較強行業整合能力的上市公司,是最具發展潛力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