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國零售行業庫存管理狀況調查(一)
2007-3-12 17: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天,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要求所有的零售企業制訂能平衡庫存和消費者需求的銷售策略。在去年零售行業庫存管理的調查中,畢博管理咨詢(原畢馬威管理咨詢)發現,大多數零售企業都在關注庫存管理的基本知識,今年的結果也不例外。這些基本知識仍是成功地提供產品和進行庫存控制的關鍵要素之一。在零售行業競爭高度激烈的今天,如何通過實用、高效的庫存管理技術來建立競爭優勢并贏得顧客青睞成為這些企業CEO們關注的核心。
去年.畢博管理咨詢在美國華盛頓庫存管理服務(Washington Inventory Servics)的協助下對美國一大批從屬于各行業的連鎖商店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其中包括大賣場、百貨商店、超市、醫藥連鎖、家政超市、服裝專賣連鎖店。
零售行業概況
大約53%的被調研者是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企業,另外50%的被調研者是擁有超過100個店面的企業。在庫存管理和溝通上建立更嚴格的規則似乎是今年的整體趨勢。調查的結果是連鎖經營企業更加關注存貨管理中最基本的東西,即實施嚴格的績效標準和信息技術。有些工具已經確立了牢固的地位,例如品類管理和條碼管理,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零售行業的一大里程碑。其他一些工具,諸如EDl和銷售信息共享也將在所有的行業中盛行。
零售商正在連鎖商業的庫存管理中尋求一些真正差異化的方式。盡管”國際水平”的流程經常成為關注的中心,但是調查顯示,這些零售企業更熱衷于先建立庫存管理的基礎。從這點來看,運用細節和數據來保證嚴格管理的實施是可能的。
與供應商的關系
在存貨管理和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溝通上建立更好的規則是今年的普遍趨勢。好幾個指標顯示參與者無論在實際考核還是實際操作上都增加了對存貨管理的關注。使溝通更加流暢和頻繁的EDI的使用也顯著增加。今年,調研對象的60%用EDI與供應商溝通而2001年這一比例只有38%。今年使用公司內部網進行溝通的比例也增加到53%[2001年只有29%)。最普遍的分享信息的方法仍舊是電話(76%)。
至于在與供應商分享的信息的內容方面,銷售仍舊是第一位的(70%,2001年是56%)。然而,銷售并不是在所有行業中都名列第一。例如.在調研中顯示近70%的服裝專賣店和85%的家居用品連鎖分享存貨信息多于其他任何方面。
被調研企業與供應商的溝通頻率仍舊與去年相似。在與供應商共同進行市場預測方面也和去年一樣,調研反饋者表示:較少與供應商分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者既包括自上而下、又包括自下而上的貨物計劃。但是基于歷史數據的預測信息的廣泛分享確實大大地增加與一年前的不到30%相比,現在增加到了近60%。
每個參與這次調研的零售企業的供應商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參加這次調研的大零售商的比例增加了,而并非反映供應商數量增加的趨勢。在這次調研中每個參與吝的供應商數量似乎與提供產品的寬度和品類一致。例如70%的被調研百貨店與超過1,000個供應商合作。而大多數被調研的專賣店與少于25個供應商合作。在過去的兩年中,與這些被調研的連鎖企業合作的供應商的數量似乎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38%的被調研連鎖企業認為供應商數量增加,27%認為數星減少,而35%則認為沒有變化)。就行業來看大多數大賣場、專賣店和藥店的供應商有所增加。在那些確實存在供應商數量變化的被調研企業中,認為變換供應商的理由主要是成本考慮、供應商質量、供應商發貨能力、某個業務領域發展或產品組合改變。
一般而言供應商為零售商帶來的利潤空間也沒有變化。根據調研結果,56%認為他們已經在利潤空間上實現增長(與去年的數據57%一致),但44%覺得從他們供應商處獲得的利潤沒有變化。顯示出利潤增長的行業有服裝專賣(75%)和家居用品連鎖店舊5%)。
與去年相比獲得利潤增長的首要原因歸功于降低的存貨水平,在2001年這一原因還是差價的增加。那些報告盈利增長的零售商中,65%將存貨周轉列為首要原因,50%則認為原因是更低的存貨水平和增加的正常價格銷售促使的差價利潤增加。以行業來分析調研結果,大賣場將提高的存貨周轉次數列為更高利潤的首要原因。
根據調研,41%的被調研企業采取的是集中控制的采購,緊隨其后的是集中控制與門店訂購相結合的方法(30%)。與2001年調研結果相比,最大的變化是由門店訂購的連鎖企業數目減少(目前減少到7%,2001年為23%)。
畢博管理咨詢認為,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門店的增加以及顧客信息更容易獲取。由于對各種數據的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對顧客需求分析模型的廣泛應用,零售商可以更容易地依賴于對顧客需求的集中反應能力,而不是讓每個門店的管理者來做重要的庫存決定。零售商仍然會保留本地管理信息的輸入,但是控制點仍車牢地被掌握在中央組織里。”
對庫存的考量
由于公司對庫存的管理有多種方式,正常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指標來考量存貨。調研對象將一些指標根據們的重要程度按1到10來評分。今年的前三個考量指標是存貨周轉次數(加權平均值=7.7),利潤額(加權平均值=7.4)和毛利率(加權平均值=7.3)。2001年的結果顯示同樣的三個指標但是次序不同。基于不同產品組合的行業屬性是決定這些指標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超市的第一考核指標是顧客服務水平,由產品在庫時間比例來考量。而專賣店將存貨計劃達成率作為他們的第三大指標一一比其他任何行業要高。
存貨補充程序包括自動補貨,建立庫存水平模型,品類管理。聯合計劃及預測補貨(CPFR)或條形碼交易。當調研對象被問及他們正使用什么程序時,品類管理被調研對象列為最常用的程(69%)。超過一半的調研對象也使用自動補貨和建立庫存水平模型。百貨店幾乎全部使用自動補貨(80%的被調研企業)。品類管理在超市(92%)中最流行,其次是大賣場(76%) ,然后是家居用品連鎖(60%)和藥店連鎖(56%)。
在回答一個關于通常在什么層次(分支機構、部門、等級、產品/SKU或款式/顏色)來保持存貨的問題時,85%的被調研者選擇產品/SKU層級,然后是部門(55%,與2001年的26%相比變化最大)。
評估存貨水平時,大多數被調研者每周考核存貨水平(47%),然后是月度考核(40%)和每天考核(32%)。每天的存貨考核隨行業不同有很多不同。例如,62%的超市調研對象每天考量存貨,但只有8%的專賣店這樣做。
畢博管理咨詢認為,“零售售商考核他們存貨的時間間隔是直接由他們的反應能力和他們對存貨周轉的需求決定的。薄利和高周轉的食品商不可能允許存貨耗盡,會經常進行每天產品配送。專賣店總是在周末時面臨銷售高峰,不大會有每天配送,因此它們更關心能夠獲得每星期或每兩星期的準確銷售趨勢。”
評估存貨水平的總體數字與去年相比沒有很大變化,除了每周考核的增加(2002年為47%,2001年僅為26%)。在調研對象中82%保持永續單元盤存。所有行業顯示至少69%的企業保持永續單元盤存,100%的被調研大賣場保持永續單元盤存。
大多數調研對象說他們在一個單元/SKU/地點水平上保持存貨(82%),緊隨其后的是單元/部門和等級/地點,兩種都占33%。
調研對象也被問及他們是否在門店層面保持永續盤存。在所有調研對象中,有67%在門店層面保持永續盤存。這個比例在所有行業中部相對一致,大賣場零售商中有76%在門店層面保持永續盤存,超市則有54%這樣做。盡管從去年至今在永續盤存方面沒有增加,但是在UPC或EAN層面持有存貨的店的數量從46%增加到63%。
在供應鏈的任何環節任何時候能夠查看永續盤存的能力在某些行業可以提高顧客服務水平。總體來說,63%的被調研企業說他們能在任何時候查看整個供應鏈中的永續盤存。擁有這種能力的大多數是百貨商店(90%)和家居用品連鎖(60%)。這種全供應鏈存貨查看能力使得公司能夠最快和最高效地轉移貨物或將貨物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驅動產品銷售并且在所有層面降低“斷貨“情況。
僅有43%的被調研企業允許門店對他們的存貨進行調整。這加強了計劃和控制存貨調整的趨勢——強調了準確進行POS交易,獲取信息和及時的周期盤點及存貨盤查的需要。
存貨準確性和流程的調整
為了保持存貨水平的準確性,企業使用多種存貨管理方法。最常用的是實地盤存加周期盤點(61%的調研對象),其次是采用實地盤存(35%),基于特殊情況的存貨更新(20%)以及僅使用周期盤點(14%)。今年的結果顯示出從2001年的實地盤存向實地盤存加周期盤點的轉變,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零售商對準確性的要求提高了的緣故。不是所有行業都顯示出這種趨勢,大約有50%的百貨店僅使用實地盤存,另外50%使用基于特殊情況的存貨更新。在使用周期盤點的企業中,92%在SKU層面進行盤點,比去年的75%有所提高。
畢博管理咨詢認為,“SKU層面的存貨信息對于保持分類的有效性日益重要并加速向SKU合理化和考核指標化的發展趨勢進行。”
關于實地盤存的趨勢,88%的被調研企業管理整屋子的存貨。大多數被調研企業的存貨每年周轉一次(53%),少一些的(25%)是半年,余下的是季度或更頻繁。根據調查,56%的被調研企業每幾天就周轉一次,而34%的需要幾個月周轉。結果顯示71%不認為會在將來改變存貨周轉頻率,70%的不打算改變每個門店的存貨數量。
存貨數據可以從多種途徑獲得,既可以是高科技手段也可以是手工計數。今年的調研結果顯示51%的被調研企業使用條形碼,2001年這一比例為43%。較次之的方法是用鍵盤輸入到掌上設備(也比去年的31%高,今年達到36%)。
在實地盤存下,多種數據可以被保留。大多數的企業獲取以下數據:SKU碼(84%),UPC或EAN[57%],部門或貨物等級(57%) 零售價格956%)和成本(44%)。與去年的結果比較,似乎有向更具體的數據發展的趨勢。同時在SKU和UPC/EAN層面持有數據的比例比去年提高(分別為:從2001年的55%到2002年的84%,和從34%到57%)。
近2/3的被調研企業(64%)表示它們每天更新它們的主文件(比2001年的56%有所提高〕,有14%的企業則表示每星期這樣做。
零售商用多種方法來記錄實地盤存的產品價格。大多數從主文件中獲取零售價格(62%),其次有42%的被調研企業采用從主文件中獲得的成本以及從產品獲得的零售價格(35%)。總體來看,主文件的使用比2001年有所提高,2001年有48%的被調研企業使用從主文件獲得的零售價格,37%的使用從主文件獲得的成本。
存貨管理趨勢
當被調研企業被問到在未來三年內他們希望見到怎樣的存貨管理趨勢時,最多的回答是更多地使用技術來處理存貨(95%)和使用SKU和/或UPC碼來記錄存貨(87%)。
一些趨勢是具有行業特點的。例如,超過90%的超市希望見到所有渠道適用的互聯網技術,以及自動結賬線,供應商參與的品類管理和條形碼掃描程序。畢博管理咨詢分析認為,“超市經常是依賴于每個顧客的訪問次數的,它們正尋找方法使它們與顧客的關系更緊密,讓顧客的購物經歷變得更加互動和完整。為了達到這點,它們向供應商尋求品類分析方面的幫助尋求能夠實現自助結賬的技術和掃描管理程序,以提高零售企業的競爭力。”
被調研企業也被問到2001年調研顯示出的趨勢,超過一半的調研對象說他們已經在使用以下的趨勢:
○使用SKU和/或UPC碼信息來記錄存貨(84%)
○更多地使用技術來處理存貨(84%)
○依據SKU進行周期盤點 (64%)
○與供應商連接的互聯網拉術(53%)
○在品類管理方面供應商參與度的提高(52%)
○更多的周期盤點(51%)
為了成功地管理公司的存貨在使用內部資源(他們可能只是部分關注存貨)和依賴外部可用資源上應有一個良好平衡。超過2/3的調研對象(67%)不使用內部員工進行存貨管理、同期盤點或人數清點。根據調研,25%使用外部幫助來進行周期盤點,有17%使用外部力量進行實地盤查。
與2001年的調研結果比較,使用正式員工來做周期盤點的調研對象數量上升到70%(去年為52%),這與增加的周期盤點趨勢相吻合。另外,與減少使用專職存貨管理員的趨勢一致的是,使用第三方存貨服務的數量有所增加。使用第三方做實地盤查的比例從2001年的59%上升到69%,使用第三方做周期盤點的比例從一年前的5%上升到13%。完全不使用第三方的零售商數量從去年的41%下降到26%。調研結果顯示75%的被調研企業雇用一個大型存貨公司(華盛頓存貨服務或RGlS),其他的雇用小的,地區性的或本地公司。
存貨完整對成功地進行存貨管理非常關鍵。絕大多數(98%)被調研企業認為維護存貨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將接收錯誤(例如使用了不同的SKU導致的錯誤接收,或完全丟失了收據)列為維持存貨完整的第一障礙。銷售錯誤(例如兩個相似但不同的東西被錯誤地整理到同一個SKU下并被掃描)被列為第二大影響存貨完整的原因。
根據畢博管理咨詢的分析,“可能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門店層面接收的信息錯誤將導致供應鏈中的很多因素都隨之發生錯誤。這將繼續是門店方面致力解決的信息接收的關鍵性問題。因此加強對技術、流程的培訓會降低這些錯誤。”
在存貨完整方面另外一個因素是不正確的退貨處理,使得手頭的存貨沒有更新并且退回來的產品又被同樣地放回貨架上。在退貨處理時,由于大多數POS系統會自動更新手頭存貨,82%的調研對象表示他們覺得不正確的退貨處理只對少于10%的完整問題負責。今年只有31%的調研對象擁有再存儲署報或周期盤點警報系統和流程。
目前有這么多障礙影響存貨完整公司在尋找不同的方法來去除這些障礙。根據調研結果被證實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對員工進行更好的政策和流程培訓(97%),進一步教育員工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手頭文件的準確性(95%)以及條形碼掃描(90%)。總體來看,采用這些方法的比去年增加許多(2002年是83%,2001年是42%)。
畢博管理咨詢認為,“零售商為他們希望緊密監控和關注的流程及程序建立關鍵衡量措施。建立這些考量指標能夠幫助建立一種全體的關注感和所有員工都可以參與的’持續改進’文化。“門店補貨可能對公司的存貨水平造成最大影響。今年,大多數零售商表示他們使用包含人工判斷的半自動再訂購系統(42%)。使用沒有人工干涉的全自動補貨流程(38%的調研對象)可以幫助消除差距,但還是有20%的調研對象使用手工再訂購操作作為他們的主要補貨手段。“由于技術和補貨工具的復雜度提高,向全自動補貨方向發展的趨勢很有可能有增無減,我們可以期待到2005年對’建議’訂單的重視會轉到對有異常評估支持的已執行訂單的重視。”
存貨補貨系統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數據來源。大多數被調研企業使用POS作為他們的主要數據來源(52%),有18%的也使用最小/最大再訂購控制點,有11%使用門店訂單。使用門店訂單的比例從去年的30%下降到11%,這與中央控制訂單趨勢相符。
T經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