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內河船舶船型雜亂,機型復雜,不利于提高航道、船閘等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航運結構性矛盾突出,同時水泥質、木質和掛漿機船等落后船型環境污染大、安全性差,嚴重制約了中國內河航運競爭力和效益的提高。
2001年起,中國開始全面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據有關資料統計,實施船型標準化示范工程后,京杭運河新建船舶的噸位提高了75%,蘇北船閘通過量增加25%,過閘單船平均噸位提高35%,綜合效益顯著。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局長李維廣說,作為中國運量最大的內河,實施船型標準化后,長江貨運船舶日益呈現大型化、專業化發展趨勢,三峽船閘過閘集裝箱數量連續3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300總噸以下的船舶由2003年的28%下降到2006年的5%,1000總噸以上的船舶則由2003年的18.77%上升到2006年的57%,
據介紹,目前中國已開發12類66型標準船型及主尺度系列,廣泛應用于京杭運河和川江及三峽庫區,其中,川江及三峽庫區共新建標準船型1000多艘。這些標準型船舶的進入,有效促進了中國內河運力結構的優化和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