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代表團赴歐洲物流考察報告
為了加強對歐盟國家物流協會和物流發展現狀的考察與研究,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組織的赴歐洲物流代表團一行17人,于2003年12月12日至26日,先后考察了德國物流協會、不萊梅物流中心,荷蘭阿斯米爾聯合花卉拍賣行和法國物流協會。通過考察與交流,我們對德國、法國、荷蘭等歐盟國家的物流運作特點有了一定了解,并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考察的基本情況
(一)德國物流協會的職能與作用
德國物流協會是德國最大的物流專業協會(BVL)之一,建立于1978年,是一個跨行業的協會。現有6000個會員中,既有大公司會員,也有小公司會員,還有個人會員。其中,各行業、科研院所和工商咨詢等機構的會員有2000個,個人會員有4000個。會員來源與分布情況是:來自工業的占19%,第三產業的占28%,電腦行業的占9%,銀行的占7%,各種協會占3%,出版行業的占15%,大型咨詢公司和科學研究機構的占9%,其他行業的占10%。德國物流協會的工作任務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開展物流研究,指導行業發展。研究方向既有特殊項目的開發,也有新的物資交流形式、物資集中采購與統一供應、物流在軟件方面的應用研究,還有許多合作性的研究。既與院校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也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究,而更多的是與企業的合作。還有與國外協會進行的合作研究。目前,他們正在與柏林技術大學物流系合作進行歐洲與亞洲物流發展前景的戰略研究。
二是每年要舉行一些大型活動。如每年在柏林舉辦物流運輸大會,每次3天,有2300多人參加。
三是每年要分區舉辦碰頭會。他們把全德劃分為25個工作區,每年舉辦4-6次碰頭會,由協會組織,所有會員都可以參加,不是會員的單位也可以參加,主要是進行互相交流,介紹新的項目,宣傳推廣。
四是每年編輯出版10期雜志,不斷地發布信息,并郵寄給各會員單位,為各會員單位提供咨詢服務。
五是每年組織一次會員評比活動,并進行實地考察。
職業培訓是德國物流協會的一項重點工作。1994年協會成立了物流研究會,專門主管物流人員的培訓工作。主要進行職業培訓和新技術培訓,宗旨是以實踐為主,注重應用和實際操作。物流人員資格證書在歐洲是統一的。授課的老師來源于企業,參加培訓的人員既可以是會員,也可以是會員以外的人員。其物流人員的培訓分為五種類型:第一種培訓,是中、高級人員的培訓。中級人員的培訓時間一般為11個月,每個月有一周的理論培訓。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時間為二年,要求大學畢業,且有五年以上管理崗位的工作經歷。培訓兩年后要能達到物流MBA的水平。第二種培訓,是總經理助理的培訓,時間一般為2-3周。第三種培訓,是管理層人員的專業性培訓,時間一般為1周。第四種培訓,是1日至3日的短期培訓。第五種培訓,是1日的專項培訓。
德國物流協會不斷擴大規模、形成網絡,引導、研究和發展物流事業。協會還協助政府做好物流規劃、制定政策、規范秩序、協調管理、職業教育等,以指導行業的發展,在德國物流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他們又成立了德國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經濟實體,主要負責物流技術推廣應用和信息咨詢服務方面的工作。
(二)不萊梅物流中心的有關情況
不萊梅是由不萊
梅州和不萊梅港兩個城市組成,面積404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是德國最小的一個州。不萊梅是一個港口型城市,貨運中心占地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特點是內外貿并重,如今已經從傳統的散貨中轉、儲運發展成為集裝箱運輸為主的,集物流、轉運、倉儲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港運業是不萊梅傳統的經濟部門,不萊梅兩個港口的吞吐能力居歐洲第四、德國第二位。該州有近1/3的就業人口與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不萊梅物流中心的原址是一片鹽堿地,1985年開始建設。不萊梅州政府從當地農牧民手中以每平方米6~8馬克的價格征用土地200公頃,通過直接投資和土地置換的方式對物流中心投資。進入物流中心的企業承擔地面以上的建筑、設施的建設。不萊梅物流中心除政府設立海關負責進出口貨物驗關外,不在物流中心設立其它管理機構,企業自主經營,照章納稅,政府亦不再從中心成員那里征收除法定稅費以外的任何稅費。中心興建有綜合服務中心、維修保養廠、加油站、清洗站、餐廳等。另外還開辦有物流專業技能培訓中心等實體,提供盡可能全面的服務。良好的設施,優質的服務,使中心不僅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而且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物流中心已吸納了115家公司,員工4000余人。
不萊梅物流中心是為了提高貨物運輸的經濟性與合理性,以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主要目的。中心建設遵循以下原則:即聯邦政府統籌規劃、州政府扶持建設、企業自主經營的發展模式。
——州政府扶持建設。由州政府提供建設所需要的土地、公路、鐵路、通訊等交通設施,把物流中心場地出租給
物流企業,與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資,由企業自己選舉產生咨詢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代表企業與政府打交道,與其他物流中心加強聯系,但不具有行政職能;同時還負責興建綜合服務中心、維修保養廠、加油站、清洗站等公共服務設施,為成員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維修等服務。
——企業自主經營。凡入駐企業自主經營、照章納稅,依據自身經營需要建設相應的庫房、堆場、車間,配備相關的機械設備和輔助設施。
不萊梅物流中心自身的經營管理機構采取股份制形式,州政府出資25%,中心115戶經營企業出資75%,由經營的企業選舉產生咨詢管理委員會,推舉經理負責中心的管理活動,實際上采取了一種企業“自治”的方式。
(三)對德國物流發展特點的認識
通過對德國物流現狀與發展的考察,我們深感德國的物流企業在起步階段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入,使德國的物流企業發展迅速、規范,在德國整個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物流標準化程度比較高。托盤標準化、集裝箱標準化、運輸工具標準化、條形碼普及使用等手段,對德國生產和流通都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在德國考察訪問期間,隨時都可以看到,在德國高速公路上運輸的貨箱外部尺寸都是相同的。在KAUFHOF物流倉儲中心內,每一件商品都有條形碼。員工統計和機械手取貨物都是根據條形碼來確定。在一些貨物存取崗位的安排方面也很人性化。比如日用百貨的存取崗位較多安排女工,就是利用她們熟悉日常生活用品,比較細心的特點來保證貨物的存取準確,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交通網絡高度發達。德國領土面積不大,高速公路非常發達,擁有全世界第四長的高速公路網。全德國跨地區的交通公路網全長22.7萬公里,其中,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1萬公里。目前,德國5萬人以上的城市及5萬人以下城市的89%開通了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且沒有收費站。同時高速鐵路聞名世界,德國聯邦鐵路(DB)和國家鐵路(DR)總長約4.3萬公里。KAUFHOF物流倉儲中心在建倉庫的時候,就遵循了靠近高速公路的原則,一般在5分鐘左右即可上高速。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德國發達的物流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物流業的信息化、自動化建設比較快。在德國,物流業已基本實現信息化、自動化。計算機已廣泛普及使用,大的企業集團都是通過信息網絡將全國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歐洲的連鎖經營網絡聯結起來,置于同一個信息平臺上,相互間的信息交流非常方便,確保了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傳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據德國KAUFHOF物流倉儲中心倉庫負責人費哈根先生介紹,該公司于1879年成立,是麥德龍最大的股東,在149個國家有經銷店,年銷售額達230億歐元。在德國80個城市有超市,營業面積140萬平方米。連鎖經營商店每天有200萬人購物,公司職工2.2萬人。為了保證每天龐大的供貨交易,倉儲中心建有備用的計算機系統和電力供應系統,以確保發生意外時通信不中斷。同時通過衛星定位系統,倉儲中心可以掌握每輛車、船等運輸工具的具體位置,從而進行有效管理。
4.物流科研既有超前性又有實用性。德國國立富朗霍夫(FRAUNHOFER)物流研究院是一個專門從事現代物流研究的科研機構。該院成立于1981年,由德國物流協會與德國外貿交通學院共同發起,是非營利性的物流培訓和再教育機構,專門從事物流管理咨詢、物流系統規劃、供應鏈設計與優化、物流信息系統設計等。在德國有56個分院,擁有科學家160名,學生1.1萬人。在汽車、醫藥、日用品、電子等行業完成了大量咨詢項目,年收入9億歐元。學院的教學理念是理論、實踐、教學相結合。物流研究院不僅研究具有超前性的物流方式,而且緊緊圍繞物流企業的實際,加強應用型物流技術的研究。
據研究院胡里先生介紹,富朗霍夫物流研究院開發了一種配送塔設施。其外觀是圓柱形,內部為環形高層貨架,位于中心軸線的堆垛機可以通過叉具向四周不同高度的貨格中存取貨物。為了降低高度,塔身一部分在地平面以下。配送塔可以24小時運作,完全自動化,操作也很方便。因為占地不大,可以作為各個住宅小區的附屬設施(研究院附近就有一個試驗塔)?蛻艨赏ㄟ^互聯網對想要的貨物下定單,然后系統通過物流公司將貨物送進配送塔,客戶即可憑密碼在配送塔內取到相應的訂貨,貨款的結算也能通過互聯網在信用卡上扣除。這種購物方式非常適合工作繁忙,沒時間去商場購物的人群。
富朗霍夫物流研究院是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涉及物流的各個環節。既有24小時配送塔這樣比較超前的試驗產品,又有為企業解決實際物流問題的各種方案,還利用專門設備,模擬在運輸過程中產品包裝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為企業做綜合測試。此外,還有智能分揀系統和智能機械人模型。
(四)荷蘭阿斯米爾聯合花卉市場運作情況及其特點
阿斯米爾聯合花卉拍賣行(簡稱VBA)位于荷蘭阿斯米爾鎮,它由該鎮原先的兩家花卉拍賣公司合并后組成。早在1912年,這兩家原名為“花樂拍賣行”和“阿斯米爾中心拍賣行”的公司就已經開始經營花卉和盆栽植物的拍賣生意。1968年,這兩家商行實行合并,聯合成立了阿斯米爾聯合花卉拍賣行。目前,阿斯米爾拍賣行的占地面積達71.5萬平方米,相當于120個足球場大小?胺Q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阿斯米爾花卉拍賣行是由荷蘭眾多園藝種植公司所共同擁有的股份聯合體。到目前為止,大約有5千家經營花卉、盆栽植物的園藝公司是這一股份聯合體的成員。
阿斯米爾花卉拍賣行每天的鮮花銷售為1400萬枝,綠色觀葉植物50萬盆。在現代化的電腦系統指揮下,每天的貿易成交額可達5萬筆。全年總共出售鮮花35億枝,植物3.7億萬盆。在拍賣大廳的房頂上建有兩個停車場,總車位為4500個。每天平均有2千輛貨車從阿斯米爾的拍賣行駛出,開往國內外各地。在拍賣大樓工作的員工約有1800人,全拍賣行包括出口公司和其他分公司在內共有職工一萬人。
在荷蘭全國現有的7個花卉拍賣行中,阿斯米爾拍賣行以其市場占有量的43%而位居首位。荷蘭每年出口鮮花和植物的總價值為50億荷蘭盾,每年約有22萬旅游者來到阿斯米爾花卉拍賣中心參觀。
(五)法國物流發展概況
位于歐洲大陸大西洋海岸的法國在全球物流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流”、“綜合物流”、“環球物流”、“延伸中的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 – 供應商鏈”和“環球運作”等這一系列的復雜活動,在法國創造了88.7萬個就業崗位,在整個歐盟則創造了650萬個就業崗位。雖然現代物流業起源于軍事后勤,到二十世紀末期,已在很大程度上發展成為一種戰略性商業管理功能。法國公司將銷售收入(1200億歐元)的8%-12%用于物流,物流業占整個歐洲國民生產總值(8000億歐元)的8%。
過去30年中,物流業得到很大發展。鑒于法國的地理位置,那些希望為歐洲客戶提供最佳服務和響應速度的大量的外國企業已選擇法國作為其歐洲物流平臺。法國陸運、空運、河運和海運交通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組織的。計劃中的戴高樂機場貨運區的擴建、TGV高速鐵路的開發以及汽車高速公路的建設等方案只是法國政府采取措施中的幾個事例,說明了法國政府努力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運輸需要的愿望。無論選擇哪種運輸方式將貨物運往歐盟,法國總是能夠為各種進出口貨物處理提供技術最佳、效率最高的多種跳板。
法國國際貿易的規模也為各種業務提供保證,這種技術方面的有效性還反映在本行業中所提供的培訓。通過初始的或服務過程中的培訓方法,每年都培訓出成千上萬的物流專門技術人才,從叉車司機到物流師,再到IT網絡工程師,應有盡有。因此法國的勞動力素質較高,其小時成本比北歐國家要低15%-40%。從生產效率方面來看,法國勞動力排名歐洲第二,其排位在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和英國之前。土地的價格具有吸引力,設施和施工成本較低。法國的技術基礎結構是獨一無二的。法國是歐洲唯一提供100%數字通信網絡的國家。高速互聯網和EDI(電子數據交換)分布廣泛,使用它們的企業超過11萬家。外國投資者都非常欣賞法國的公共基礎設施,將法國置身于物流機構的核心,就是選擇了一個以物流為中心的國家。另外,為了牢固占據物流組織計劃的中心,物流平臺已不再只被看作一種倉庫。在確定企業行為過程中,其位置在選擇和設計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物流平臺在供應鏈中是不可或缺的供應商、制造商和最終分銷商之間的連接點,正是信息流的交匯處,也是相應理貨物流處理的基礎。通過直接的或外部服務提供商(3PL提供商)來運行。當今倉庫的意義遠不只是用來存儲貨物的空間,貨物的最終定制(也稱為“最終鑒別”)、包裝以及管理或客戶程序的處理已增加到傳統訂單編制工作中。與這些平臺相關的工作形式越來越具有多樣性,并要求具有物流、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法國的許多企業也很專注于核心商業行為,并促使物流行業真正服務于市場的形成,特別是在平臺管理領域更是如此。近年來,法國已形成規模龐大的搬運行業,為充實這些涉及物理運作的平臺,完成與存儲和搬運相關的實時信息處理,搬運設備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其中包括32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雇傭的總人員超過24,000人。2000年的行業銷售額為45億歐元,其中38%為出口銷售。其主要目標是在提高員工安全的同時加快物流運作。
二、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行業協會的生命力在于實實在在地為企業服務。
從對德國物流協會和法國物流協會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行業協會都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需求來定位。無論在協會的自身建設方面,還是在發揮其職能作用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如在為會員服務方面,他們除了編輯出版雜志,發布信息給會員之外,還采用劃分工作區等多種形式為廣大會員提供服務平臺。他們的理論研究很有針對性,完全是為企業的實際需求而研究各種課題,并隨時到企業中去運用實踐,F在許多企業越來越趨于向專業化發展,其發展態勢也必將是通過專業化的協會來實現。協會作為民間組織,還應與政府以及大專院校加強聯系,以掌握最新的理論知識。協會對企業的指導、關注、協調的作用不可低估。從德國物流協會的經驗來看,協會與企業要貼得很近,只有成為企業的代言人,充分發揮其溝通、協調、服務的作用,在企業有所需、有所求、有所靠的時候,實實在在地為企業著想,才更有凝聚力。如定期交流、新產品介紹、新成果演示,或者定期發布權威信息、每年發布物流行業統計數字、制修訂國家相應的物流體系和標準等等,直到真正讓企業感到行業協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企業與行業協會間的“鏈條”關系才能得以實現。
啟示之二,物流企業需要務實、“整合”
據考察,在歐洲真正叫“物流” 的企業并不多,許多企業并非要貫以什么物流公司,他們起的名稱非常實際,也就是說,自己有什么能量就做什么事,自己不擅長的事就讓別的企業去做;也不把自己的企業搞成“大而全”、“小而全”,決不盲目增添設備或增加新項目。企業物流的發展應是兼顧企業的優勢。而我國現有的物流企業并不少,但差別較大,最大的問題是需要整合,需要規范,需要有統一的企業標準來衡量。
啟示之三,應加強對現代物流信息系統、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研究
在對歐洲各國的考察中,代表團成員無不被其先進完善的信息系統而感嘆,如信息系統管理表現在高速公路上所使用的無線電子表前,所用車輛在通過路口時都能自動地迅速掃描,使管理部門對公路上的車況與流量情況了如指掌。同時,我們還感到德國的交通網絡高度發達,德國的物流標準化程度比較高,德國物流業的信息化、自動化建設發展比較快。尤其在荷蘭阿斯米爾聯合花卉拍賣行的考察中,我們不僅了解到荷蘭花卉市場運作的情況及其特點,同時也看到了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發展中的廣泛應用。因而我們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學習研究,以借鑒歐盟國家先進物流信息系統與應用技術的經驗,促進我國物流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啟示之四,培養國際化的新型物流人才是當務之急。
在考察中,我們對德國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物流教育培訓工作感受頗深。他們對物流人員的培訓工作既有專門機構主管,又有明確的目標和宗旨。目標是搞職業培訓和新技術培訓,宗旨是以實踐為主,注重應用和實際操作。培訓的形式多種多樣,參加的人員十分廣泛,已經形成“一條龍”的良性循環。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人才短缺,尤其是師資力量更顯奇缺,且培訓市場魚龍混雜很不規范。因此,建議學習歐盟國家對物流人才教育培訓的經驗,以促進我國物流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的建立和良性發展。
考察報告執筆人:韋先義、張 明、張 植
歐洲考察團成員:張 明、王亞玲、胡煥劍、蔡 玲、段志云、韋先義、曹緒元、杜國棟、張 植、楊俊宜、劉光明、高國賢、劉亞輝、廖正林、任建中、王鳳玲、王 敏。
二00四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