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溫家寶總理2003年三次到東北考察,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迎來了新的重大的歷史機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改造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在總結和吸取以往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適應新的歷史條件、新的經濟形勢與新的國內外環境變化,與時俱進,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我從現代物流業的角度,提出九個建議。
一、要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作為東北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東北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第一輛汽車、第一艘萬噸輪、第一架飛機都誕生在東北。目前東北地區已形成15000億的工業固定資產,占全國16%。主要工業產品在全國有重要地位,如大型火電設備占全國裝機總量的33%,大型水電設備占全國的50%,汽車產量占全國的16%,軸承占15%,原油占50%,煤炭占12%,鋼鐵占16%。糧食產量占全國14%,人均糧食產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6倍。東北經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但東北工農業生產中的物流成本很高,據初步統計,物流成本占GDP的20%以上,要高于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與京津唐地區。反映東北經濟運行中,特別是重工業生產中的粗放式經營,國有企業問題更大。所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運作的好壞,在某種意義上講,將決定改造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成敗。
二、要用東北區域物流的發展來帶動東北區域經濟的發展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振興東北區域經濟,一定要打破行政區域的塊塊經濟,反對地方利己主義,一定要從東北區域經濟的整體出發,形成東北新的產業群,新的城市群,優勢互補,遼寧、
吉林、黑龍江各有特色。物流是一種橫向聯結,沒有省界與國界,是全世界的事業。因此要從整體上來規劃與協調東北區域物流發展,
沈陽、
長春、
哈爾濱、
大連等城市形成不同功能、各有特色的物流結點。大家爭當東北地區、東北亞物流中心地位必然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我認為有些產品的配送中心在東北建一個二個就可以了,要追求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不要追求行政區域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東北三省的領導一定要從大局出發,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協調制定東北區域物流發展規劃,走出一條流通帶動型經濟之路。
三、對老工業企業的改造以及新興工業企業的建設,決不能再走“大小而”、“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要實現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把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動外包給第三方
物流企業,做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完善與優化物流環境,讓工業企業與流通企業運作一種新的模式,即物流外包的模式,供應鏈管理的模式。那種自建倉庫,自建車隊,自建專用線的做法早已過時了,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只有當自營物流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或一部分、大部分自營物流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時,才可以考慮不外包。
四、現代物流業是東北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強大支撐
“十六”大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之路。”現代物流業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科技含量高;現代物流業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為目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現代物流業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實施的是循環物流,可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降低資源消耗;現代物流業使產業結構重新洗牌,可以增加就業人口,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所以,現代物流業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而現代物流業是新型工業化的支撐。
工業化的本義是產業化,本質是專業化,物流是一種新的經濟運作模式,是一種新的專門化的運作流程,是一種新的產業分工,物流業的發展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新型工業化的組成部分。
五、把東北區域物流業的發展作為東北開放型經濟,特別是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一環
東北連接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朝鮮,是一個重要的開放地區,進出口貿易量很大,大連港以及邊境口岸都是物流的重要結點,大通關聯結著大物流,物流業的發展水平影響著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利用水平。我認為,中、俄、日、韓東北亞物流圈要通力合作,快速形成。
六、把東北物流業發展進入中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的戰略布局
東北的優勢在哪里,東北的產業特色在哪里,我認為應定位于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離開了原有的基礎一切從頭開始,可能比較困難。中國將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這是普遍的看法,但中國目前還不是世界制造業中心,是一個制造業大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中國在20世紀下半葉開始了工業化進程,比歐洲晚了200年,5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沒有一個企業能躋身世界500強。許多高科技所需裝備大部分依賴進口,2001年進口用匯折合人民幣9130億元,加上各種費用高達1萬億元,而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設備購置費只有8834億元。目前中國裝備制造業中低水平生產能力大量過剩,設備利用率僅為52.86%,新產品開發周期平均為18個月,而美國在1990年就實現了新產品試制周期3個月,設計周期3個星期。東北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特別是老制造業基地,難道不能為國分憂嗎?東北應當勇挑重擔。
根據日本物流業發展的經驗,制造業物流占很重要的地位,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物流業的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
七、用新的理念,包括新的物流理念武裝頭腦,并貫穿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的全過程
由于東北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觀念陳舊,機制不活,經常穿新鞋,走老路,擺脫不了傳統理念的束縛。而正是這些舊的觀念,嚴重阻礙著東北的振興,必須為樹立新的理念,比如優勝劣汰的觀念,通過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觀念,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品牌戰略與服務理念,信用觀念,團隊意識,信息化與專業化的意識,知識經濟的理念,培育核心業務與外包理念,人本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等。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用新的理念武裝的東北人才能所向披糜。
八、要把引進與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改造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內容
中國已逐步進入消費通過流通決定生產的階段,現代化流通才能帶動現代化生產,大規模流動才能帶動大規模生產,流通的現代化必須超前發展,物流的現代化必須超前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必須與工業規模、農業規模相適應。工業要有領軍企業,物流業也要有領軍企業,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必須培育東北地區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也要積極引進國外與外地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東北的物流業發展需要國外與外地物流業的沖擊與激活。
九、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歸根結蒂是人才,解決物流人才的緊缺是當務之急
東北物流業的發展決定因素很多,但人才是關鍵,目前物流人才的短缺是一個客觀事實,但物流業的發展又不能等待,所以必須把物流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與上崗培訓結合起來,東北三省起碼每省應有二個大學設立物流專業。但學歷教育往往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要把繼續教育放在首位,東北三省要盡快設立物流師證書教育點。我認為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東北物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全局。物流業的發展是振興東北經濟的關鍵之一。我們一定要把握與抓住這一主要矛盾,齊心協力,奮力拼博,加快發展,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