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發展與政策論文

郵政發展物流亟待界定的幾個問題

2006-12-25 5: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幾年來,物流成為我國政府及企業界關心的持續的熱點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這種現代管理技術,為傳統的以運輸、倉儲為經營領域的服務企業擴充業務領域、提升業務素質、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產業升級帶來了機遇,郵政系統發展物流業務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起步的。
   
    按照國家對郵政改革發展的設想,今年將是郵政的“斷奶”年。1998年,郵政和電信實現分營,當年全系統虧損達142億元。為維持郵政的運轉,也為了促進郵政的改革,國家自1999年至2002年,采取逐年遞減的方式分別向郵政補貼了80、50、30和10億元,到2003年,補貼將不再有。為過自負盈虧這一關,郵政并為坐以待斃,開始了重新創業的艱苦跋涉。其中,以自己幾十年來形成的龐大的遞送網絡、基礎設施、營業網點、從業隊伍為資本,開始了以物流服務為突破口的業務發展進程,是郵政改革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亮點。同時,以國家壟斷為背景的服務系統,從“官商”走向了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的道路,是無奈之舉還是銳意進取,在這個過程中的確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一、郵政系統開展物流服務,是發揮自身優勢的合理、正確的選擇,也是國家培育網絡化、規模化物流服務企業所希望的,但這種選擇和希望是建立在服務創新、機制創新和市場規范與合理競爭基礎上的,處在改革進程中的郵政系統能抓住發展機遇嗎?
   
    1、德國郵政在拓展服務網絡,積極發展物流業務上采取的戰略。提及郵政發展物流業務,人們很容易想到在世界物流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德國郵政。德國郵政擁有職工14.5萬名,約1.3萬個辦理服務業務的郵局,雖總體上屬于低贏利企業,但贏利是不爭的事實。德國郵政贏利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業務過于集中在國內,網點雖多,但市場范圍和潛力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2000年底,德國郵政分別在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瑞士和西班牙實現股票上市,開始了其力圖成為全球郵件及物流服務巨擘的重要步驟。首先,德國郵政以金額超過10億美元,對美國安邦集團的地面包裹遞送業務實施并購。其次,德國郵政全球速遞、物流和Danzas(即丹莎,根據德國郵政的業務調整戰略,具有悠久歷史的該企業現已因重組而不復存在)集團在亞洲已占有一定市場,德國郵政開始實施在亞洲的增資計劃,主要投資速遞和物流領域,希望在這一地區的業務能保持兩位數字的增長。但是,鑒于德國郵政以國內發展為起步,要實現國際化戰略,需要得到高新技術化、集約化經營的有力支持,從國際物流發展和國際化企業如美國的FedEx和UPS在全球的迅速擴張狀況分析,德國郵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我國郵政物流系統的現狀及發展物流業務的戰略。中國郵政下設有67000多個局所,其中電子化局所16200多個;有覆蓋全國城鄉的運輸、配送網絡和201個郵件處理(物流)中心;有35000多輛汽車、510多輛郵政火車、8架專用飛機,全國郵路總長度達到340萬公里,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立體運輸體系和獨立的快速郵政運輸網絡,現有的實物投遞網絡規模之大已無人可與之匹敵,從業務網絡及我國市場的前景,我國郵政的發展機遇不言而喻。中國郵政最大的賣點還在于郵政金融遠未挖掘的潛力。目前,中國郵政儲蓄資金就達4560億元,僅次于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的儲蓄額,這一數字現正以年均30%的比例增長。目前郵政儲蓄在全國1700多個縣、市實現了通存通兌,有營業網點2萬多個。
   
    擁有龐大的物流網絡和兼具金融優勢,為搶灘物流、配送這一新興產業,最大限度地瓜分國內市場,中國郵政早已處心積慮。先是2000年,在全國郵政網絡運行會議上出臺了《關于郵區中心局發展物流(BtoB)的意見》,中國郵政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介入物流產業,將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物流配送作為中國郵政的新業務增長點。
   
    (1)整合優勢資源,為發展物流業務創造條件。近幾年,郵政建起了實物投遞網、綠卡金融網、綜合計算機信息網等三大網絡為發展物流創造了資源條件。
   
    一是實物投遞網。郵政已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投遞服務網絡,網絡覆蓋全國的236個物流配送中心、8.4萬處郵政局所、1.5萬多個電子化支局,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郵政網絡,已與1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郵關系,特快專遞可通達200個國家和地區。全國2300多個縣以上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包裹免費直投到戶的優質服務。列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工程的中國郵政“183”電子商務網站,可提供網上購物、匯款、集郵、訂報等服務;“185”客戶服務中心可提供電話信息接入服務。這種網絡化的優勢,以目前國內物流業發展的現狀,3~5年內幾乎沒有第二家企業能夠做到。
   
    二是綠卡金融網。郵政具有儲貸功能和支付功能的金融卡功能日顯,全國郵政電子化支局達到1.5萬多個,ATM自動取款機3269臺,金融網已實現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0多個大城市的主機聯網、1189個市縣的通存通兌,成為全國最大的零售金融服務網。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網覆蓋已實現30個省的975個縣(市),實現了7200個網點的異地存取,特快專遞開辦城市達到近2000個,從而改變了傳統支付方式。金融網絡和業務上的發展成就,使中國郵政在上市的道路上增添了優勢,若能順利實現上市,依托覆蓋全國、延伸國際的既有物流服務網絡,在融資手段的支撐下,拓展郵政物流業務將不再受到既有贏利能力的制約。
   
    三是計算機信息網。發展網絡化物流業務,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撐,將是不可想象和充滿效率、效益風險的。目前,郵政綜合計算機網絡是支持全國郵政信息化的骨干網絡系統,該系統在廣域網平臺上采用了先進的ATM交換技術,可以實時提供數據、語音和圖像信息的傳輸。網絡覆蓋全國30個省會城市和205個地區城市,郵政系統只要在物流服務功能、業務組織功能、結算、貨物跟蹤等方面進行開發和組織,在短期內實現全國業務聯網運作不僅僅是可能性問題。
   
    (2)明確發展戰略,推進業務轉型。鑒于郵政在2003年將在享受國家彌補虧損的補貼上實現“斷奶”,而針對郵政在發展網絡化物流業務上又具有強大的優勢,郵政在發展物流業務上開始了市場化之路。部分省、市,如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等的業務拓展已取得初步成效。
   
    3、從服務創新、機制創新和市場規范與合理競爭角度,處在改革進程中的郵政系統,能在物流發展戰略實施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嗎?
   
    物流網絡化、信息化和服務的高質量與低成本,是國家鼓勵的物流發展方向,我國在加入WTO關于物流業的市場開放承諾中,對包括運輸、倉儲、運輸代理等領域的保護,無不包含著希望行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的內涵。但發展物流決不是簡單的既有業務的物理疊加,試想,在既有業務上,交通運輸行業已奮斗了多年,在提高效率、提升效益、服務技術進步等方面,總體的進展并不大的情況下,以郵政在體制、服務機制等方面的困難現狀,如何又能僅僅依靠網絡資源就能獲得勝利?
   
    因此,從現代物流需要全方位的服務創新、機制創新,以及在我國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將不斷走向深入的大背景下,處在改革進程中的郵政系統,如不能在服務創新、機制創新和適應真正的市場競爭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步,要抓住發展機遇,將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1)郵政面臨面向市場轉變經營方式,徹底打破郵政的政企合一,建立市場機制,任務艱巨。新一屆國家政府機構正式運轉后,相信將會在政府管理體制與機制改革、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破除行業壟斷等方面采取更為主動和積極的政策。中國郵政作為目前國內幾乎僅存的政企合一機構,如何依據《郵政法》,在郵政系統的行業管理、行業監管、郵政普遍服務、物流市場服務化運作等一系列領域,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體制改革的成功、政企分離成功、企業制度健全、市場機制建立等成就?沒有徹底的改革做后盾,恐怕將難以實現。事實上,郵政系統缺乏效率,正是由于被包括體制、資本、人才、機制等在內諸多因素緊緊捆住、捆死的結果。郵政系統只有從思想上放棄行政壟斷,在打破行政壟斷前提下,區分管理與運作、區分合理競爭與國家保護的界限,才有可能輕裝上陣。以目前郵政系統的現狀,沒有國家的推動,要在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單靠郵政自己的力量,在行政壟斷保護和行政壟斷思維下,難!
   
    (2)雖然郵政具有全網的優勢,但若不能盡快尋求到網絡化經營所需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在此管理模式下的經營服務創新,優勢可能將轉瞬即逝。在郵政拓展現代物流服務的進程中,我們聽到更多的是廣東、上海、北京、浙江、云南等以省為單位的郵政系統發展物流的聲音,而缺乏郵政全系統有組織的發展,這種發展狀態,使得郵政在發展現代物流業務中獲得成功,有較大難度。
   
    一是要善用網絡。從現代物流發展的歷程分析,網絡基礎包括基礎設施和運作服務網,的確是進入物流服務領域所必須的,但從經營物流服務業務的角度,物流企業生存的重要條件無疑是經營管理方面的因素,包括服務模式、包括信息化技術與水平、包括全網的資源合理利用,以謀求通過服務占領市場,通過信息技術管理全網的物流業務,通過資源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既有資產和增量資產的經營水平,從而獲取網絡化、規模化的企業優勢。關于這一點,從交通系統經過多年的積極推進“三主一支持”系統建設,雖擁有設施卻未能形成網絡化經營局面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證明郵政僅有網絡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郵政系統必須積極借鑒德國郵政的經驗,通過在絡化經營上尋求經營管理模式和在此管理模式下的經營服務創新,通過資源的全網整合、通過資本運營、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盡快提升整體經營管理與市場開發能力,否則,過分強調既有網絡組成部分中各個節點的積極性的發揮,在管理體制不順和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將會派生出系統內的分散經營與競爭,在內部無序競爭的干擾下,郵政擁有的網絡優勢并非能轉變為勝勢。
   
    二是郵政要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特別是從市場經營的角度衡量,郵政在管理上仍過于“粗放”,雖然郵政將普遍服務與遞送、配送、物流服務實現分離,但設施、運輸裝備的利用管理,卻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目前的內部作業組織管理流程和業務處理規則也急需改進和創新,才能建立優質、高效的郵政物流信息網絡、配送系統。物流市場細分不夠,經營品種單一、經營方法簡單,不能滿足各個層次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此狀態下,想在物流市場的角逐中獲得勝利,難!
   
    三是要轉變觀念。經營服務理念未完全從郵政傳統的服務中轉變到市場服務中來,以期利用郵政既有網絡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物理性地做大市場,在觀念上是落后的,是小生產的服務方式。由于觀念的落后,對于物流這種需要經營人才支撐的現代服務行業,缺乏對掌握現代物流理論和營銷理念的高素質的運營人才的吸引,要構建一支在市場拼殺中具有戰斗力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上講,現是不現實的。長期以來,郵政系統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較低,據統計,目前,郵政全部從業人員50余萬人,其中大專以上(含大專)的職工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6.6%,研究生以上人員比例則更低,僅占0.16%,而真正具備物流管理能力的人才就更少。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較低,將成為郵政發展物流的一大障礙,不通過改革開放系統、不能廣招人才,發展又從何談起?
   
    總之,郵政只有積極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在物流業務的發展中抓住翻身的機遇,否則,市場競爭的無情性,將使郵政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鑒于郵政系統發展物流服務業務面臨的種種困難,要達到發展目標,必須清晰界定對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關鍵性問題,在發展與改革上確立全盤的戰略觀念,采取一致的行動,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
   
    對于郵政這種具有壟斷性特征的行業,改革的呼聲很高,郵政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改革征程的。但是,目前認為存在壟斷的行業就需要通過拆分調動各個積極因素的思維,在打破壟斷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分析,要知道,郵政的壟斷是體制性因素造成的行政壟斷,包括2002年出現的郵政與快遞關于合法性的爭端,其實質也是行政壟斷,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政企分開。如能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壟斷”,雖不一定符合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但我們希望郵政系統能有所建樹。
   
    由于缺乏整體性的發展戰略和目標,或發展戰略與目標不甚清晰,郵政在發展物流業務中開始了分散發展的進程。系統內部的多個主體、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和參與市場競爭,雖還稱不上無序,但的確埋下了資源利用不合理、低效率、高成本、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種子。如利用國家賦予郵政的免交道路通行費、養路費,在市內通行不受限制等的優惠,在許多地區從事的以郵政運輸車輛為手段的物流、配送服務,實際是不合理的經營行為。若郵政僅僅因為不受道路運輸、城市交通管制等的行業管理的制約,在與其他行業的不平等競爭下得利,即認為是通過改革使機制得到改善、經營業績得到提升,對郵政的深化改革無疑是非常有害的。
   
    有鑒于此,郵政系統要在發展物流業務的戰略中取得前進,必須對有關關鍵性問題進行界定。
   
    1、正確界定行業壟斷與郵政企業發展的關系。郵政系統存在的壟斷是郵政政企合一的行政壟斷,只要在法律上界定清楚屬于郵政服務的范疇后,從單純的遞送服務角度,即便郵政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全國服務網絡,要形成壟斷,沒有請有力的經營競爭能力作后盾,要想在市場中形成經營壟斷,難度是很大或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郵政系統要實現向市場運作的轉變,必須區分郵政行業管理與具有企業特征的郵政服務的關系,即界定行業壟斷與郵政企業的關系。郵政之所以存在壟斷,是政府職能與企業職能混淆的結果,這一點在2002年關于郵政64號文件對快遞領域的界定中很能說明問題,因此,要使郵政系統具有效率,一是要盡快實現政企分離,使郵政管理真正代表國家行使行業管理權限,郵政服務成為具有國家賦予其普遍服務的專營權的企業,這樣關系才會理順;二是郵政服務成為企業行為后,其在市場中求生存,就不能單單僅向郵政管理部門提出市場份額訴求就能解決問題,必須向市場競爭就發展。所以,郵政改革的關鍵在于政企分開后的行業壟斷的自然清除,郵政也才會因此而擁有了發展的內在動力。
   
    2、正確界定郵政系統內部企業在資產管理、資源整合、經營運作、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關系。郵政改革發展的優勢在基礎設施資源和服務網絡系統資源,沒有這種優勢的發揮,郵政作為網絡化物流企業的能力也就消失了。但是,要發揮網絡化優勢,或構建真正的網絡化、規模化物流企業,郵政系統必須解決好資產管理、資源整合、經營運作、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關系。一是郵政資產是國家投資形成的,無論采取哪種發展戰略,必須明確界定國有資產的管理問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成立后,郵政要抓住機遇,建立全新的符合國有資產管理政策要求的資產管理與運營制度,為后續的發展創造條件。二是要從發揮整體網絡優勢的角度進行網絡資源的整合利用,不能簡單地“切塊”或搞分區域的具有承包性質的分散經營,整合利用起點一定要高,否則,又要進入小生產的狀態,為以后的整體發展制造障礙,增加可持續發展的成本。三是要合理規劃和調整網絡功能,為設施的合理、一體化利用創造企業組織與服務條件,現代物流強調網絡化、信息化服務,但完全不同的業務混合運作,在質量、效率方面均得不到保證,因此,資產管理與資源整合并非盲目進行的,要緊緊圍繞服務創新、業務組織和經營運作有機進行。四是加快業務拓展步伐。物流服務不是因為有了網絡就自動進入系統的,營銷手段非常重要,抓住人才和企業的整體戰略設計,是解決業務拓展的關鍵所在。所以,郵政必須從正確界定上述四個方面的關系入手,形成科學、合理、富于競爭的整體發展戰略,才是改革所需要的發展方向。
   
    沿著上述思路,郵政必須研究和解決如下問題:建立適應物流業務發展的管理機制;建立適應郵政物流業務發展的經營機制;整合全國網絡資源,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積極與相關行業合作,并通過資產重組、投資主體多元化、引進外資等一系列改革手段的使用,解決企業的發展動力問題。
   
    3、正確界定郵政企業經營與物流行業企業發展和行業管理的關系。郵政企業脫離行政系統后,現實的問題是需要面對所從事服務和經營業務的行業管理問題,正確界定郵政企業經營與相關行業管理的關系,將是當務之急。目前存在的物流服務企業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反映強烈的不受道路運輸等行業監管的利用郵政政策優勢從事的營運性服務問題,必須放在此范疇內解決。郵政管理部門必須從郵政企業長期發展出發,正確考量郵政利用國家在道路通行費、養路費減免從事與運輸企業競爭的經營性運作服務的不合理行為,針對郵政普遍服務、一般性具有社會競爭性物流服務,設計郵政的企業化改革方案,認真解決存在的不合理競爭問題,以便推進郵政的市場取向的改革進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