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橫向比較,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低,但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
物流能力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運輸成本占國民經濟總成本的10%,而中國為30%;在歐美發達國家,社會物流總成本一般占GDP的比重為12%左右,隨著物流管理的現代化,這個比例仍趨于下降。美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7.2%降到1995年的9%。據世界銀行分析,中國的物流成本占CDP的比重為16.7%。以我國2000年GDP10000億美元計,若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降到一般發達國家120%的水平,每年可為國家增加470億美元的利潤,約合人民幣3850億元。
調查顯示,在我國,產品從生產者銷往消費者手中,95%的時間耗在儲存、裝卸、運輸方面,其費用平均占到50%以上;這95%的時間與50%以上的成本空間便是巨大的利潤源泉。
作為物流業的新型領域,獨立于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會化分工和現代化物流發展的方向,是現代
物流企業的主體。在國外,物流市場已占相當高比例:在日本達80%,在美國達57%,德國為23%,法國為27%,英國為34%,而在我國為18%。市場經濟發展在客觀上要求社會化的、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但我國企業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狀況在許多工、商企業并沒有多大改觀。據調查:在歐洲,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重達76%,而且70%的企業不止使用一家。而在我國,目前很多工廠都有自己的倉庫和車隊,社會化程度低,設施設備使用率低,運輸成本高。據統計,全國倉庫面積利用率不到40*70,工商企業自有運輸工具的空駛率達40%,僅此,每年損失就超過100億元。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化,能夠在經濟中為貨主提供集成化、專業化、全方位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方式,其市場需求將不斷上升。據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生產企業的物流量將有10%到20%的增長,商業企業的物流總量也有12%的增長。中國第三方物流發展空間巨大。
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中國將逐步擴大分銷、倉儲、運輸、信息等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中國的物流業的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物流產業剛剛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進入市場化道路,還沒有形成體系和規模。一方面,國外大的跨國物流企業已開始迫不及待地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生產、銷售和直接采購,同時在世界各地設立生產據點,促進了國際貿易新格局的形成。跨國制造業在中國的聚集和中國的巨大市場,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物流量和洲際運輸量的增長,給我國物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抓住入世后的三年緩沖時間,盡快形成規模,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物流配送格局,健全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
我國物流業的國際比較及發展措施 (2)
二、物流與國際市場接軌,政府應在規劃、布局上統籌安排,在政策資金上要給物流業發展以有力支持
1.從發達國家物流發展歷程來看,物流需求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正在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政府在物流業的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政府工作的目標在于創造有效的市場環境及必要的基礎環境,政府作用的有效性依賴于管理部門的協調。
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各種因素中,體制性障礙是關鍵因素,供應鏈管理要通過信息網絡系統把物流資源加以整合,而這些資源還是由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各個政府部門掌握,并沒有完全按市場機制運作。這是同發展現代物流、完善供應鏈管理背道而馳的。
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首要問題,是打破條塊分割的傳統管理格局。政府首先要制定規范的物流產業發展政策,給物流產業以足夠的生存空間,讓這一市場經濟的產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由于物流涉及政府部門較多,如果完全脫離政府的宏觀指導,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運作,將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而,政府必須建立協調機制,成立物流統籌領導機構,專門負責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協調各部門關系,推動物流資源的整合。
2.按“經濟區域”原則劃分城市型物流中心服務區域,以城市為中心建立現代物流中心。未來經濟發展,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城市化水平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物流業的發展也會促進城市化的進程,促進城市工業生產、金融服務等其他經濟的協調發展。在規劃布局上,政府應本著有利于該區域物流的發展、有利于全國物流體系形成的原則,按“經濟區域”劃分城市物流中心的服務區域,充分考慮物流中心的類型、輻射半徑、交通條件等因素,對中心城市、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口岸地區大型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兼顧近期運作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對現有資源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把物流作為城市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規劃。
以城市為中心建立多功能、多層次、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社會化的綜合物流中心,可以帶動周邊地區、中小城市和農村的繁榮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商品流通體系。
3.國家在政策上、資金上對社會化、電子化的物流配送系統的建設進行支;持和幫助。政府要在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信息網絡的建設方面加大投資,保證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暢通,加快覆蓋全社會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的形成,為現代物流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物流企業、生產企業都應認清物流發展的競爭形勢,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管理,建立現代物流系統
推動我國物流業的發展,一方面要求工、商企業內部物流活動及其與外界的物流銜接活動要系統化、科學化、實行供應鏈管理;另一方面是第三方物流企業應加快現代化步伐。
1.入世之后,中國物流企業不僅面對外國物流企業的競爭,同時面臨國內大多數制造企業正在通過利用和改造自己的儲運系統發展自營物流的競爭,如海爾、聯想、神州數碼、TCL、寶鋼等大型制造企業,他們不但擁有資源和需求,而且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物流核心力,具有很強的物流競爭優勢。
物流企業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要樹立現代物流理念。物流要以客戶需要為中心,要針對不同服務對象,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現代企業制度,整合有限的資源,創造各種條件,克服各種困難去滿足客戶要求,提供客戶滿意的物流服務。物流企業要瞄準新的利潤空間,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將促進物流業的發展,加劇物流業的競爭,而競爭主要體現在軟件方面,體現在高新技術支持下的服務方面。物流業既是整個電子商務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運作過程又有很多方面可以利用電子商務來解決傳統物流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國目前全部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的企業不足10%;作為企業電子商務最核心的ERP系統,目前已實現的企業不超過3%;而美國企業70%的業務行為、歐盟企業50%的業務行為是在互聯網上完成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信息化的程度決定中國物流業的發展程度。
物流企業要加速發展,提高專業物流服務水平,必須要投資于現代網絡技術,加快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如條形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全球定位系統(GPS)、有效顧客反應系統(ECR)等技術的應用,使物流配送向網絡化、信息化、自動化、柔性化方向發展;要能夠提供設施和系統以接受產品的回流,應能夠通過因特網或呼叫中心提供客戶退貨支持,回收原材料支持,授權跟蹤號碼,能夠為貨物提供種種方便的運輸方式,并提供基本的維修服務和客戶回收報告。
物流企業配送手段要實現現代化:貨物的包裝實現標準化、通用化、集裝化、大型化,包裝容器要依據統一的模數制成,貨物的分檢、裝卸、搬運過程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采用條碼技術實現信息錄入自動化,建立高度自動化的高層立體倉庫等等,以提高配送效率,盡快適應完善的電子商務的要求,有效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時間,降低流通成本。
物流企業還應在運輸管理中,不斷研究、探索,采用科學的、先進可行的運輸管理方法,如滿載超軸(不超機車能力前提下多掛車皮)、“四就直撥”、中短距離“以公代鐵”、盡量直達、減少中轉、輕重配載等方法,提高實載率,不斷降低運輸成本。
2.對于大多數工商企業而言,要認識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意義,樹立“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的思想,中小型企業要善于、盡可能利用社會化專業物流服務。在企業內部要用看板方式、水龍頭方式;有效資源管理方式、準時方式和精益方式(利用企業內部的強可控性,實施精確計劃,實現“無縫銜接”),實現零庫存。
生產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就是以電子商務技術為基礎,將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有機地聯系起來,既可以使庫存數量、存貨地點、宣傳計劃、配送運輸實現最佳組合,使企業經營者利益最大,又能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以適當的價格和方便快捷的方式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或客戶手中,最大限度地體現消費者主權。
專家認為,生產企業的信息化、實行供應鏈管理項目工作,可以逐步實施:第一步,把企業內部信息整理起來,資源理順;第二步,從財務管理信息化開始,把企業內部的供應鏈或稱價值鏈建立起來,把如生產、研發、銷售等之間看不見的墻拆掉;逐步建立企業局域網、辦公自動化系統、企業資源共享系統:第三步,企業之間的業務整合,建立資源管理系統和外部供應鏈管理系統。一個供應鏈就是“一個企業”,大家生存的目標就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供需、協作、合作伙伴企業信息化,可以使企業具備,將內部資源與外部優勢結合的條件。只有企業信息化工作取得長足的發展,國家的物流現代化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物流人才是發展物流業的重要保障
由于物流配送涉及電子、信息、機械、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領導這些現代物流企業的管理人才和從事物流配送的專業人員,應具備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對于現代物流最新的管理理論及技術都要有相當的認識與接觸,會運用電腦實現零庫存管理,合理安排資金流,加速資金周轉,能夠向用戶提供物流網絡設計、預測、訂貨管理、庫存管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務,能有效利用信息系統平臺來消除無效物流和冗余物流,使之趨近“按需運送、零庫存、短在途時間、無縫隙傳送”的物流理想狀態。
目前,隨著我國企業界對“物流管理是第三利潤源泉”認識的加深,各類企業都在逐步建立現代物流體系。而國內院校尚無物流專業設置,從基層倉儲、運輸做起的物流從業人員人數有限,且只有經驗而理論知識系統性往往不夠,難以適應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為緩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通過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在職培訓;如專家講課、參觀學習、請國外富有經驗的物流專家來幫助工作、送業務骨干到國外物流公司學習實踐等多種方式,提高現有在職物流人員的專業素質,是發展我國物流業的當務之急。
從長遠發展來看,政府教育部門如何組織各高等院校安排計劃、采取措施,盡快恢復和建立“物流管理工程專業”的系統教育體系,同時有效利用象“二十一世紀中國電子商務網校”這樣的遠程教育系統,不斷培養造就大批新的熟悉物流業務、具有跨學科綜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物流師資隊伍,進而逐步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是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劉丁有 :陜西經貿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