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以每年1.3億噸的進口速度購買國際原油之際,船運企業(yè)也好似被集體注射了強心劑。
近期從
廣州到
大連,不斷有30萬噸的油輪“下海”的消息傳來,中遠、中海油運、
香港招商局、
南京油運紛紛拋出油船訂單,希望在進口石油運輸中分得一杯羹。
國家推進“國油國運”進程
自2005年開始,國際石油價格便越過50美元/桶的大限,向每桶80美元的價格狂奔,隨后又下滑到60美元/桶。國際石油運輸的價格也隨之大起大落。每噸中東到中國的原油運價最高漲到24美元,隨后,由于油船數量的增加,油運價格又下降到目前的14美元/噸。
不變的則是中國進口石油的步伐,在2005年中國進口了1.3億噸原油,成為國際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許多時候,國際原油的運價要根據中國油運的需求漲跌。”中海油運公司負責遠洋運輸的徐部長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我們海運的能力實在太弱,只有不到10%的進口原油能被中國船企運輸回國。”
而中國進口石油主要來源地在中東,因距離較遠,要求運輸的船舶必須是30萬噸級油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型之一,主要用于大宗原油的遠距離運輸。
以目前的租船價格看,即便簽訂10年的長期租船協議,一條30萬噸級的油輪日租金也在1.4萬美元。每年中國為進口石油運輸的支出至少要十幾億美元。據推測,中國需求30萬噸油輪大概是80至100條,中國船企只能滿足10%的運輸需求。
據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國家科技部看到油運市場的巨大落差,曾專門立項,研究目前國家石油運輸的安全問題。因為中國每年進口原油量已經超過中國原油消耗量的40%,進口原油中有90%以上還要依賴國外油輪運輸。所得出的結論是,“由于中國大型油輪數量較少,大量依靠國外船隊,已經成為威脅國家石油安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目前,日本和美國都有近70%的進口原油由本國油船運輸。
此外,科技部的項目研究結果同時顯示了另外一種擔心,由于美國等石油需求大國對遠洋運輸船隊的要求十分嚴格,因此一些老舊油輪會被用于對中國航線的運輸上,潛伏著石油污染海岸線的風險。
上述人士表示:“2006年國務院開始低調推進‘國油國運’進程。從國家石油安全角度考慮,到2010年我國大型油輪船隊的規(guī)模至少要保證能承運50%以上進口石油,這要求2010年我國的進口石油運輸能力翻一番。”
海運公司集體瘋狂
及時掌握市場風向標的中遠、中外運、中海油運、招商局、南京油運等都開始醞釀新的油輪訂單,建造目標則鎖定在30萬噸油輪上。
雖然,中國建造大型油輪的時間不長,但顯然大型油輪在中國市場的“發(fā)育”最快。
“現在我們手中握著20多條30萬噸級大型油輪的訂單。”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營銷部門負責人的喜悅溢于言表。其實該集團有能力接單制造30萬噸油輪的歷史并不長,“但是國內外都有企業(yè)向我們下了30萬噸油輪的訂單,工期已經排到了2009年。”
與此同時,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與中國海運總公司也舉行建造4艘30.8萬噸超大型油輪合同簽字儀式,地點是在廣州。
四處下訂單的中海油運公司是中國目前在原油運輸領域最大的海運公司。負責遠洋運輸的徐部長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有30萬噸油輪3條,而制造的訂單已經達到了8條。”
此時南京油運也對外表示,將組建由10艘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組成的進口原油船隊。
據悉2002年建造一條30萬噸級油輪的價格僅為6億元,但是現在,由于建造合同的增加,建造同樣規(guī)格油輪的價格已經上升為10億元人民幣。
壟斷風險考驗油運熱
目前中國擁有30萬噸級油輪23條,其中招商局占有油輪的數量最多,但是其運力主要用于與國外合作,所以真正用于中國石油海運的船舶數量是非常少的。面對市場缺口,預計各大船運公司的造船訂單2010年達到40條以上。
為調動船運公司的造船積極性,國務院曾召集幾大石油巨頭商議大力推進“國油國運”。按照政府的意圖,中石化等主要進口原油商與7家船運企業(yè)分別簽訂了為期長達10年的原油運輸協議,價格為“上封頂、下保底”的長期協議價格。據悉,一條30萬噸級油輪至少要運營10年,才能回收成本。
這種合作模式顯然讓航運企業(yè)對未來的盈利預期非常樂觀。“我們預計2009后,新造的船舶便會在國際海運市場上為企業(yè)盈利,這種勢頭得以保持。”一家油運公司市場人士稱,雖然國際油輪市場運力非常充裕,油運價格正在從高位回落,“但是按照國家‘國油國運’的計劃,中國石油運輸船隊還是供不應求的。”
目前中石化是我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商。所以,中遠、招商局、南京油運、中海油運爭相與中石化保持合作關系。
但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賈大山對各大船運公司都“押寶”中石化的行為表示了擔心。“現在石油進口權基本壟斷在中石化手中,而運力分散在各大船運公司之間,中石化在分別與船運公司進行談判時,擁有最強的議價能力。”
事實上,中石化與各大船廠的合作只是向政府保證要啟用中國船隊,“顯然政府不能關注到企業(yè)合作的每個細節(jié),尤其是中石化還要保障自己的企業(yè)盈利,所以未來打壓價格的可能性還會增強。”
令業(yè)界最為擔心的是,中石化隨時有可能組建自己的船隊,尤其目前國際油運市場已經出現了運力過剩的趨勢,這讓買賣雙方的議價過程變得更為復雜。
有人士分析:“中石化與各大船運公司之間都是企業(yè)行為,即便是簽訂長期協議,也要與國際市場的運費保持同步,中石化的價格打壓不會讓船運公司們樂觀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