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鋼鐵產能如何揚帆遠航?
2017-4-4 8:49:59 來源: 編輯: 關注度:摘要:“我們的鋼鐵企業在產能國際合作方面不僅要‘走的出去’,更要‘走的進去’,只有真正地融入到當地的經濟、社會和市場當中,鋼鐵企業的國際產能合作之路才能‘走的好’。這樣我們的產能國際合作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3月22日,在唐山舉行的中國... ...
“我們的鋼鐵企業在產能國際合作方面不僅要‘走的出去’,更要‘走的進去’,只有真正地融入到當地的經濟、社會和市場當中,鋼鐵企業的國際產能合作之路才能‘走的好’。這樣我們的產能國際合作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3月22日,在唐山舉行的中國鋼鐵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成立大會暨一屆一次理事會上,中鋼協副會長遲京東對到會的嘉賓如是說。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吳紅亮,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劉建興,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全聯冶金商會常務副秘書長王連忠和河鋼集團副董事長李貴陽等來自國內外鋼鐵及金融、投資機構等超過300名代表在臺下共同聆聽了遲京東關于鋼鐵行業產能國際合作的思路和建議。
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落地,沿線國家蘊含著超過2億噸的鋼鐵消費,這為中國鋼鐵企業的轉型升級、產能輸出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從河鋼集團成功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不到半年一舉扭轉連續7年虧損局面,百年老廠重煥生機到天津鋼管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建設無縫鋼管廠,貼近市場和客戶,就近滿足美國能源行業需求;從青山集團印尼中蘇拉威西省青山工業園區一期鎳鐵冶煉項目建成到寶鋼在泰國組建寶力鋼管(泰國)有限公司。中國鋼鐵企業的產能國際化合作進程從未停下過腳步。
隨著中國鋼鐵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成立,中國鋼鐵產能“走出去”迎來巨輪時代。作為中國鋼企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河鋼,在這方面顯然已經取得了領跑優勢。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河鋼集團已完成海外直接投資超過11億美元,控制運營海外資產超過70億美元,海外營業收入達到140億美元。
據李貴陽介紹,到2020年,河鋼集團海外營業收入要達到200億美元以上,占集團總營業收入的30%以上。
那么,在產能國際合作的道路上,究竟如何才能實現遲京東所講的既要走的出去,又要走的進去的目標呢?到會的嘉賓也給出了自己的對策和建議。
在李新創看來,鋼企開展產能國際合作必須充分考慮六個方面的要素:
其一,要充分考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堅持互利共贏。
其二,總體上要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鋼鐵產能合作建設,但必須突出重點、穩步進行。
其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鋼鐵產能的主要模式應是立足于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合資、參股、并購等方式進行謹慎的對外投資。
其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鋼鐵產能的根本戰略目的在于優化鋼鐵產業的全球布局,促進全球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
其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鋼鐵產能應首先關注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地區和其他少數具備潛力和條件的國家。
其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鋼鐵產能需要加強統籌協調,組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服務機構緊密協作的“聯合艦隊”出海。
其七,推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鋼鐵產能的政策需求主要是規劃先行、加強協調、完善政策、改善服務?傊,應以“共建、共享、共贏”為原則,以優化鋼鐵產業全球布局、推動全球礦產資源合理利用為戰略出發點,以先進適用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產融結合為戰略立足點,深入推進一批在建項目、一批在談項目、一批謀劃項目。
遲京東則認為,鋼鐵國際產能合作應以對外投資合作為重點,帶動裝備、技術、管理和服務全體系合作;以合作對象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帶動當地鋼鐵行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同時在他看來,中國鋼企在產能國際合作過程中必須提早補齊以下幾個方面的“短板”:
一方面是急需加強信息溝通與交流。當前,國內鋼鐵企業有參與合作的能力和心情,對合作國家政策、文化、資源、市場、項目需求等方面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合作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有需要,但對中國企業的能力、水平、投資意愿等了解不多,雙方缺少充分、及時交流、溝通的橋梁,要想推進產能國際合作,后期必須要保障信息交流的暢通性。
另一方面,據一些企業反映,從國家促進國際產能合作政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等方面還存在著政出多門、“放”與“管”還在摸索中,原有政策與國際產能合作還需要有效銜接,企業已開展的海外合資生產,需國內企業供給原料,而國內出口鋼坯等原料還實行限制性關稅政策,甚至人員出國審批等具體事項尚需完善,以適應國際產能合作需要。因此,后期在產能合作過程中必須要有政府的充分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產能國際合作不是落實產能的轉移,而是優勢產能的共贏。多年來,海外工程承包和技術裝備貿易紅火,但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應用投入仍不足,特別是中國標準與世界標準急需加快融合,因此未來鋼企的產能合作的過程中必須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多打造精品化的合作項目。
作為冶金建設的“國家隊”,重工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韓國瑞表示,未來中冶集團將依托打造鋼鐵核心技術研發平臺和全產業鏈聯盟集成平臺,強強聯合組建聯合艦隊為鋼鐵企業的產能國際化合作之路護航。
韓國瑞認為,在鋼鐵行業國際產能合作中,只有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是不夠的,還需要全方位的協同,包括行業上下游、社會服務體系、國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展,只有這樣鋼鐵行業的產能國際化合作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在他看來,中冶集團最大的服務莫過于做系統的集成服務,是連接各方的一個服務性平臺。據他介紹,國際產能合作過程中,中冶可以利用自身全球產業年聯盟集成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對接需求、對接市場、對接客戶,進而把國內乃至全球先進的技術、裝備、管理、運營服務等集成一體,為行業和企業服務。
敢向遠洋拔頭籌,勇立潮頭唱大風。
對于中國鋼鐵行業而言,產能國際合作的窗口已經打開,只是前路荊棘與鮮花并存,一切仍需我們的企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