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在農村快遞并未實現“門到門”的服務,甚至在很多鄉鎮地區,民營快遞根本就不提供服務。有的村民為了收快遞,只有專門請人代收或另加付鄉村客車代運費,或者只好親自到城里去取。有的需要10天、半月才到手里。這樣下來,很多農村“快遞”最終成了“慢遞”。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是由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對于民營快遞企業來說,增加了快遞路程和時間,但得不到效益的增加。收益的不足,成為制約快遞行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二是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縣級、鄉鎮級快遞企業普遍規模小、起點低、基礎弱、服務水平低,對農村的快遞輻射能力有限,有時候幾天才發一次貨,且很少提供上門服務,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送到村委會讓居民自己去居委會取件;有的地區就只給送到鄉鎮,農村居民只能到鄉鎮去自取;偏遠的農村地區送件還可能加收費用;當地收件后也不能保證第一時間通知提取,有時拖拉時間過長,還容易引起顧客的不滿,使得本應該快捷、高效、便民的快遞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在新形勢下,農村快遞物流仍需進一步提速。如何讓農村快遞物流快速流動起來,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農村市場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生搬硬套城市的民營快遞物流發展模式,各地應盡早進行縣域快遞物流規劃,盡快制定促進民營快遞物流發展的政策。
一是將農村民營快遞業務市場的開發工作融入到公共事業發展體系,并且納入到涉農市場主體范疇,享受相關強農惠農政策,統籌協調民營快遞在農村的服務網點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統籌協調農村快遞流通與其他流通服務業的關系。
二是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完善“三農”服務功能和支持民營快遞市場主體優化,打造標識、產品、配貨渠道、服務標準、產品價格、經營相統一的管理模式、“政府+企業”的監管模式、“農民受益+企業增效+快遞物流、發展”的戰略模式。
三是構建信息覆蓋化、網絡規模化、管理集約化、服務社會化的農村民營快遞綜合服務平臺。讓農村快遞物流真正流動起來,扎實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