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容易對全球貿易的狀態持悲觀態度。全球貿易近年來一直面臨強大阻力: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15年來第一次低于世界經濟增速。區域和全球貿易協議沒有進展。而且美國新總統承諾要保護美國免遭貿易帶來的“大屠殺”。
在這些愁云慘霧的籠罩下,持樂觀態度似乎是魯莽的。但在亞洲,貿易正漸漸加速。
1月,中國出口10個月來首次出現同比增長;韓國已經連續3個月出口增長。調查顯示,日本、新加坡和臺灣出口強勁。
亞洲生產商可觀的訂單通常是全球貿易乃至全球經濟的好兆頭。宣布全球貿易已明確好轉還為時過早,但這種反彈看起來并不是暫時現象。
出口反彈的最簡單解釋就是全球需求本身有穩固的基礎。全球經濟增速仍然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但正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都認為今年經濟增速會略有加快。投資者變得更加樂觀:涵蓋了46個不同市場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所有國家全球指數(ACWI)本周創歷史新高。亞洲出口的反彈進一步增強了樂觀情緒。
結構性改革在亞洲可能也發揮了作用。對于近年來全球貿易減緩,一個常常提到的原因就是中國對復雜的供應鏈加強了控制。隨著更多生產在一個經濟體內發生,生產最終商品所需要的跨境交易減少。然而中國國內的這種整合開始面臨更多摩擦。中國還在著眼于在高科技行業取得更大份額,而亞洲欠發達經濟體卻在進一步奪取中國在低端制造業的份額。在2016年最后9個月里,中國的出口表現落后于亞洲其他經濟體。
不過,也有充分的理由抑制樂觀情緒。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大宗商品生產國出口額反彈主要是石油和金屬價格上漲引起的。它們貿易量的增速要緩慢得多。對于亞洲的高科技經濟體來說,反彈的持久性取決于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品味。三星和蘋果今年都打算推出吸引眼球的新產品。因為高預期,該地區的半導體生產商已經在超強度運轉。如果需求低于預期,那么電子產品的出口會再次迅速下滑。
特朗普對所有這些趨勢具有重大影響。人們曾擔心他會在就職后的幾天內宣布中國為貨幣操縱國,結果卻并非如此。但是,他在競選過程中發出的對中國產品征收重稅的威脅并未消除。貿易戰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受歡迎的。如果在全球貿易剛剛擺脫長期低迷的時候發生,那么這種出人意料的局面會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