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業內人士所言,網點運營波動每年都有,尤其常出現于節慶時段。但這種能引起“快遞倒閉”巨大話題流量的波動被業內視為“正常”,也許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更貼近事實的描述也許是,公眾不過借此表達了對快遞行業不吐不快的整體判斷,并傳遞一個聲音:快遞業該洗洗牌了。
就像郵政是印刷時代的標志,快遞行業的興起是電子商務時代的代表性景觀。它被冀望改變郵政時代壟斷、傲慢、遲緩、低效的物流生態,但同時也呈現出了快而無序、多而無矩的原始市場狀態。丟件漏件、野蠻分揀、信息泄露、冒領私拆等問題讓快遞業成為了新聞常客。可以說,快遞業既成了城鎮日常生活運轉的工具性行業,又在大量制造著微觀治理層面的新問題。
現代的物流業,因為是新興產業,又生長在資源配置的下游,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市場化的特征。但遺憾的是,這個領域一方面還沒有形成汰劣機制,超8000家快遞企業都在各自跑馬圈地;另一方面,既沒有消費者能充分博弈的杠桿,又沒有從業者維權的機制,更降低了其作為服務行業的實際質量。這是一個打著市場烙印卻沒有真正市場化的行業,是一個“我因市場而興但你別用市場規則要求我”的行業。而“快遞倒閉潮”討論的出現,則是廣義的消費者群體對市場行業“名實相副”的要求,對市場淘汰機制的一種呼喚。
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是,就在“快遞業倒閉潮”討論出現的同時,國家郵政局發布了《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網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快遞增長的結構性風險加大等問題進行了一些預判。這場討論恰恰為這個規劃的操作提供了一個微觀卻現實的觀察點——無論有著怎樣宏闊的目標,政府之手都應該先規避“管死—壟斷”“不管—混亂”的二元模式,助力市場規則在一個本該充分市場化的領域顯現出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