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1:瓜達爾港開航后,我國進口石油運輸路程可縮短85%
圖片說明2:在一些地區,煤炭、礦產等中短途運輸超載現象屢禁不止
圖片說明3:供應價格低廉的“地煉油”的私人加油點,銷售對象中就有一圖片說明1:些物流企業的司機
□ 本報記者吳斯
幾天前,油價又雙叒叕漲起來了,0號柴油每升上調0.21元,是今年內最大一次漲幅。記者大致算了算,以重卡油箱目前普遍500L容積來看,此次漲價后,加滿一箱油要多花105元。
當然,一些跑長途干線的車輛可能需要加滿雙油箱,容積可能會達到1000到1300L,記者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心在“滴血”。
油價上漲已成定局,想必比起“油價為什么會漲”,大家更關心“油價還會不會漲”。
為此,記者特別去咨詢了業內人士,得到的答案是:再漲的可能性很小。
油價持續上漲?可能性不大
油價應該不會再漲,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瓜達爾港開航。11月13日,糾葛十余年的瓜達爾港正式開航,這一次經營權妥妥地握在了中國手中。據了解,這一位于巴基斯坦境內的深水港可停靠8到10萬噸油輪。
我國的進口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地區,而這些石油從遙遠的中東運抵我國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通過這里運輸的石油約占大陸石油進口總量的80%。
瓜達爾港開通后,將不僅僅打通中國與中東、非洲等國的商品交易路徑,更有望將我國的石油運輸路程縮短85%。而告別錯綜復雜的馬六甲海峽后,我國的油氣能源輸送也將更為穩定和安全。
也因此,瓜達爾港的開通會被中巴定義為“轉折”和“新時代的黎明”。
其二,庫爾德局勢未惡化。自9月15日公布將進行庫爾德自治區獨立公投之后,庫爾德局勢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至10月中下旬矛盾進一步激化爆發交火事件。
庫爾德地區是伊拉克油田集中區,其獨立公投受到多方面反對,而日益動蕩的局勢也對當地石油出口造成了很大影響。也因此,國際油價自10月開始就不斷上漲,受其影響,我國國內柴油批發價也在短期內陡增,“最高峰時一天就要漲兩百塊(/噸)。”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這也是此番成本油價格大漲的一個重要誘因,而從近期消息來看,該地區形勢并未進一步惡化,因此業內分析認為,其對油價的影響應該不會持續。
其三,國內需求趨于平穩。“雙11”之后,消費及運輸高峰暫過;此外,北方供暖已經正式開始,前期對煤炭的大量儲備與轉運可暫時告一段落。因此,物流運輸對燃料的需求量會逐漸回歸到正常水平。
另外在此次漲價之間,大部分用戶已經完成了采購囤貨,所以綜合來看,國內對成品油的需求量在短期內會趨于平穩。
綜合以上分析,當11月30日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再次開啟時,油價或會選擇維持現狀或會實現小幅下降,但持續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小。
企業司機為節油費盡心思
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保守估計會持續到今年年底,那么作為柴油主要供應對象的物流企業和卡車司機,在此期間還需有所準備。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討論到物流業老生常談的話題:節油。
油費在運輸成本中的占比在30%到35%之間,因此無論物流企業還是個體司機,都在想盡辦法節省這一支出。
而就物流企業而言,目前比較通用的辦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司機包干。物流公司根據以往數據核算出標準耗油量,隨后由司機“包干”。例如,
北京至
廣州,全程2200公里高速,公司核算輕拋貨物百公里耗油為28L,重載百公里耗油則為35L。
實際運營中,若車輛耗油超出標準,則由當值司機承擔超額油費,反之,若未超出標準,那么節省部分金額也歸司機所有。因此,物流公司所承擔的油耗成本就相對固定,也能督促司機節油駕駛。
當然,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面臨一定問題。如果物流公司以發放定額油卡的方式為司機結算油費,就不會排除會有人員將油卡轉賣或直接通過加廉價劣質油,從中獲取差價。這種做法極有可能對車輛造成影響,繼而影響運輸效率。
二是獎勵機制。也有一些物流公司,例如德邦
快遞會通過建立獎勵機制,對耗油量低的司機進行獎勵,以此激勵司機養成良好的節油駕駛習慣。
燃油費用的控制之所以難,是因為油耗往往會受到工況環境、車輛、貨物以及司機駕駛技術多重因素影響。
而除企業層面的獎懲策略,司機也在努力,其技術方面需要經驗與時間的積累,但也有司機會不得以采取比較極端的手段,如夏季行車不開空調等。
高油耗有些避不了有些不能要
首先,避無可避的高油耗。有一些從事快遞、快運的司機,他們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證運輸速度,但高車速就意味著要犧牲油耗。
也有一些存在超載現象的車輛,車輛在超負荷情況下運轉,也要高油耗作為支撐。但在這部分車輛的運營成本中,罰款等費用才是主要支出,也就不會有人在乎油耗成本高。
其次,超載高油耗要不得。和追求速度的快遞快運不同,超載所造成的高油耗,是可以且必須緩解的。
在一些地區,煤炭、礦產等中短途運輸超載現象屢禁不止,針對超載問題,盡管法規和政策層面已經明確了處罰措施,但在執法過程中,依舊難免存在“漏網之魚”。“標著一、兩噸載重量的小貨車,拉十噸都能跑,怎么得了!”一位輕卡司機曾這樣向記者吐槽。
再次,造個超載“走不動”的車。同樣是針對貨車超載,近日記者聽到了一家物流企業負責人不同的應對意見,“我們的車造得太‘結實’!這才讓一些人可以肆無忌憚的超載。”
這位負責人認為,如果能從車輛制造層面就開始預防超載,那么超載現象也有望大幅縮減。例如為車輛加裝報警系統,一旦車輛載重量超過車輛限重,車輛就會發出報警,隨后限制車輛提速,甚至拒絕啟動發動機。
接受不接受,油價都要上漲的,而且,無論油價上漲與否,其對物流運輸高成本的影響已是公認的事實。
多年來,物流企業對油耗的把控可謂絞盡腦汁,但至今未有完全有效降低油耗的方法出現,大家仍在其中探索。
而我們可以了解的是,加強車隊管理、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杜絕超載、提高車輛動力系統匹配性等等這些方法都對降低油耗有益。也因為油耗受多重因素影響,物流人的節油之路早就注定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