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增長數據讓法國《世界報》將中國的豬肉需求稱作是法國農戶的“希望之光”,很多未能趕上中國豬肉進口第一波福利的國家則紛紛加快疏通對華豬肉出口的通道,以求盡快踏上這班“中國需求”拉動的快車。
外商摩拳擦掌
巴西養殖戶是此次中國豬肉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獲益方之一。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巴西豬肉第三大出口市場。3月發貨量高達6400噸,占巴西貿易總量11%,高于1月的1600噸。
但巴西方面顯然期待更多。據巴西《環球報》6月20日報道,近期在中國上海舉辦的國際食品、肉類及水產品展覽會上,巴西動物蛋白協會(ABPA)同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方面人員進行了會面,ABPA希望中國政府可以加快對巴西肉類加工廠的認證速度,讓更多的巴西加工廠向中國出口肉類。
相比巴西養殖戶,剛剛迎接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的波蘭養殖戶則顯得不太幸運。波蘭食物服務(FoodService)是一家專門經營豬肉和牛肉產品的公司,其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等待來自中國的食品進口許可,他希望習近平的到訪能給他帶來好運氣。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指出,國外養殖戶之所以對“中國需求”表現得如此熱情,不僅是因為需求本身,還有“中國需求”爆發時間的恰到好處。
他解釋說,除中國市場外的全球多數豬肉出口國家,目前都面臨供應過剩的挑戰。這些國家由于大多采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生豬養殖方式,生產效率較高,且飼料價格下降,導致生豬養殖戶增欄擴產,使得豬肉供給提高。
宋杰凝特別提到了德國、法國等部分歐洲國家,他指出這些國家情況更復雜,不僅面臨近期牲畜存欄數增加,還受到衛生禁運條例引發俄羅斯市場大門突然關閉一事的影響,市場上豬肉產能過剩程度更高。
“狂歡”還有多久
在為“中國需求”恰到好處的爆發欣喜不已的同時,一些國外養殖戶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法國全國養豬業聯合會主席保羅·奧弗雷就表示:“中國對豬肉的進口需求減小了法國養殖業的競爭壓力,每公斤1.3歐元(約合人民幣9.63元)的價格讓大部分法國養豬戶不再賠錢。不過,雖然中國市場的需求讓我們接近平衡點,但這能持續多長時間呢?”
對此,宋杰凝認為,中國豬肉需求對國外豬肉提供商的提振效應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生豬養殖業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價格也會反作用于供求關系。豬肉價格上漲會促使養殖戶提高出欄率、擴大產能,從而使供給增加、價格下降,此時本土豬肉又會重新獲得豬肉供應商的青睞。
卓創資訊畜牧業分析師姬光欣也認為,中國需求對全球豬肉市場的提振作用將是一個短期的過程,預計會持續到2017年一季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