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外貿企業轉型升級各有看點 形勢嚴峻探索新路

2016-5-5 15: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9%。其中,出口3萬億元,下降4.2%;進口2.2萬億元,下降8.2%。許多外貿企業面臨挑戰。然而,近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仍有一批企業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其中既有成名多年的跨國大型企業,也有出道不久卻快速發展的“小”公司,更不乏在市場大潮中起伏多年成功轉型的傳統企業。這些企業轉型升級各有看點,其中的共同之處就是創新。

  從出口產品到搭建平臺

  “海爾的全球化正從產品出口、品牌出口走向‘模式出口’,通過員工和用戶需求相連形成共創共贏平臺。”在海爾采訪時,集團副總裁刁云峰對企業形象的勾勒令記者略感意外。在他的描述中,海爾集團已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跨國家電企業,而是正在轉型的互聯網企業。“海爾理解的互聯網企業不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而是顛覆全系統、全流程的企業。海爾致力于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通過打造共創共贏新平臺,實現各方共贏增值。”

  基于這樣的思路,海爾搭建“海貿云商”跨境電商平臺,聚焦全流程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外貿能力,并借以探索“互聯網+大外貿”的新模式。在此平臺上,借助多年的外貿經驗和品牌優勢,海爾整合國內外產業鏈資源,使上下游的廣大中小企業不僅可以在此平臺上找到訂單,還能整合供應商、設計資源、研發資源等全流程支持資源,建立共創共贏的外貿新模式。

  “在跨境貿易中,海爾的跨境電商平臺鎖定海爾互聯網轉型的目標,將盈利能力不錯的小家電等業務砍掉,聚精會神圍繞搭建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的共創共贏平臺而進行探索。”海爾跨境電商平臺負責人楊春城介紹,海爾針對中小企業找不到真訂單、外貿流程復雜、能力或資源不足的行業痛點,圍繞打造“好產品”,建起物流、產品、質控、SCM、商務等5個方面的資源生態圈。截至目前,海爾跨境電商平臺注冊工廠和買家達4600多家,交易額突破10億元。今年一季度,海爾智能家電出口增幅高達4倍,暢銷近30個國家和地區。

  在經歷了產品出口、品牌出口兩個階段,海爾目前正探索“模式出口”。海爾海外并購的重點強調模式整合,希望以海爾互聯網管理模式與國外品牌有機疊合、產生跨文化的“化學反應”。例如,海爾并購日本三洋白電并引入創客小微機制后,虧損8年的三洋僅用8個月就止虧盈利。今年,海爾又進一步與GE達成戰略合作,整合GE家電業務,形成大企業之間超越價格交易的新聯盟模式。

  從來樣加工到私人訂制

  1995年成立至今,紅領集團的發展之路頗不寧靜。企業成立之初,走的是依靠批量生產、貼牌代工、商場銷售的傳統模式。在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外市場的巨大變化不斷擠壓著企業的利潤空間,迫使企業的決策者認真思考未來的方向。“低成本、低價格不是制造業方向,傳統發展方式終將難以為繼。企業有利潤才會有創新動力和資源,才能實現持續發展。”紅領集團董事長張代理說。

  轉型始于2003年,在企業的成衣銷售情況還算不錯的年代,紅領集團認準并研究制定了企業轉型方向。這一走就是13年。

  量體裁衣,私人訂制。看似簡單的方向卻有著不簡單的技術要求:量體、打版、設計、成型。不僅如此,手工制作的產品雖然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卻也存在著生產效率低、制作周期長、人工成本高的諸多限制因素,阻礙了企業發展規模。

  出路只有創新,方向則是智能化。“只有用智能系統代替人工,才能用工業化生產效率來組織個性化訂制。”經過反復的實驗摸索,智能裁剪系統逐漸成型。過去10多年,紅領集團投入數億元解決服裝定制效率和成本問題,整合數據驅動、3D打印、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互聯網深度融合、全球化產業鏈協同和實時交易等于一體,形成服裝定制生產線,產量可達每天1500套,訂制同品質西裝的價格僅需國外品牌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記者在紅領集團計算機輔助排版區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機器為衣料打版,每件產品通過大數據系統匹配客戶需求版型只要5分鐘。“10年前這是不可想像的”,紅領集團副總裁李金柱說,“自動生成版型很復雜,除了有大量數據,還要用很多運算規則。一個采集的數據變化會同時驅動模型庫9666個數據同步變化,以確保衣服貼身合體”。2015年,紅領互聯網服裝定制業務量、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均超過100%,七成以上定制服裝訂單來自歐美。

  “過去,我們為別人代加工的服裝大部分出口;如今,定制業務主要市場仍在國外,但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現在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紅領集團董事長張代理說,目前紅領集團正在思考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不僅要訂制衣裳,也要訂制方案——個性化的穿衣方案,以及為類似的企業提供互聯網轉型解決方案。

  從品牌管理到供應鏈管理

  一家生產小產品的小企業,如何做到在短短13年間擁有近千個自主品牌、兩個研發中心、4大國內生產基地、6個全資和控股參股子公司,年出口額超過9000萬美元的業績?

  對這個問題,青島三鏈鎖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宇輝給出的答案是,抓住“渠道、品牌、技術”3條主線,按照“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思路,與上游代工廠和下游國外經銷商,形成一條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進而開創出一條外貿型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新模式。

  三鏈從初創至今,其品牌經營采取了不同戰略。在初創期,主要通過品牌設計、品牌共有,靈活培育自主品牌。接下來的拓展期,主要通過品牌收購、戰略一致,打造國際品牌組合。“具體就是針對各個目標市場的不同情況,采取與生產廠或者經銷商品牌共有的方式,將三方捆綁在一起。”王宇輝表示,通過這種方式,三鏈可以直接參與到代工廠的采購、生產、質量管理以及經銷商的終端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聯盟關系更加緊密,集約化生產、經營、管理一條龍的供應鏈逐漸形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三鏈抓住眾多國際品牌轉讓、轉型的契機,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大品牌收購力度,將“品牌共有”推向國際市場。一方面,完整保留了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銷售渠道,形成戰略一致理念,變競爭為競合;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將大量海外訂單輸送給國內眾多中小生產企業,通過參與更高層級的國際分工合作,提高了國內中小微生產企業的制造水平,集聚形成一批優質的鏈上企業。同時,企業也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營銷網絡,直接面對各個目標市場的消費終端,研發設計出各種檔次、風格、款式的產品來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不同消費需求。技術領先已經成為三鏈的關鍵支撐。

  正是依靠渠道、品牌、技術戰略推動,三鏈公司成立僅3年即榮獲商務部排名第一的“中國出口商品鎖具自主品牌企業”;2004年至2008年,連續5年實現出口額翻番;2009年以后,出口增速也始終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公司實現出口額超過9000萬美元,在全國外貿下行的大環境下,仍保持兩位數增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