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壓力大沙特妥協
卓創資訊原油分析師高健認為,此次“破天荒”達成的減產協議,沙特稱得上是最大的讓步者。首先在OPEC內部,沙特在本國同意減產48.6萬桶/日的前提下,容忍了伊朗10萬桶/日的增產請求;其次對非OPEC國家,沙特在俄羅斯擅自將減產措辭改為凍產,進一步給全球聯合減產行動增加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先行在OPEC內部作出了明確的減產承諾,“先期背書,這是在2015年產油國博弈最為激烈時期所不敢設想的。”
之所以此次沙特會做出如此大的犧牲,顯然與低油價給財政帶來的巨大壓力分不開。資料顯示,為了應對低油價給沙特經濟帶來的挑戰,2016年以來,沙特方面不僅全力“開源”,比如彭博社報道稱,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阿美)計劃未來5年針對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韓國原油市場擬投資700億~800億美元;而且也“節流”,比如沙特內閣就批準了一系列增加稅收的措施,包括大幅提高簽證費和交通罰款等政府收費項目等。另外還提出了“2030愿景”,力圖讓非石油經濟發揮提振沙特經濟的作用。
盡管如此,最新數據顯示,盡管大幅削減了政府開支,但2016年沙特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仍高達20%。
份額有優勢俄樂見其成
那么一向在減產問題上態度“反復”的俄羅斯此次又為何如此痛快呢?最關鍵的原因在于份額優勢。
資料顯示,2015年5月至今,俄羅斯多次從沙特手中奪走了原油對華出口第一的寶座。高健分析有兩點原因:一是高層推動,中俄政府對兩國能源合作寄予厚望,更在俄羅斯遭受西方制裁后密集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大單,其中就包括原油進口;二是中國地方獨立煉油廠的需求為俄羅斯打開了“機會之窗”。
高健進一步闡述,2015年,中國政府決定向地方獨立煉廠發放進口許可證,以幫助促進民營資本進入能源行業。這一舉措從根本上激活了中國對原油進口的地方需求。而出于物流成本等因素考量,中國原油市場這一部分“新產能”很大程度釋放給了俄羅斯原油供應商。
在市場份額有保證的前提下,對俄羅斯而言,油價自然是越高越有利。目前,全球油價穩定在50美元/桶且有持續走高的趨勢。而據阿爾法銀行方面消息,俄羅斯政府2017年的預算草案是基于每桶40美元的油價所制定的。在每桶40美元的基礎上,每當油價上漲1美元,俄羅斯政府的預算收入就會增加20億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