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澳洲鐵礦計提百億
中信股份20日午間公告,過去數月,鐵礦石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公司可能會在2014年對中澳鐵礦做出減值撥備,金額預計在14億美元至18億美元(稅后)之間(約合85~110億元),減值會使公司2014年的盈利因此而減少。
中澳鐵礦項目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礦產資源領域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澳大利亞資源領域為數不多的中資100%控股項目。
中澳鐵礦項目開工于2006年,整個選礦工藝由六條生產線構成,原計劃投資42億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產。但項目開工后,投資一路水漲船高,幾度陷于停頓,直至七年后,即2013年12月,才裝運首船礦石。
中信股份午間公告,目前,第三至第六條生產線的建設正按計劃進行。其中,第三和第四條線的調試預計將在2015年底前開始,第五和第六條線的調試會在2016年。預計到2016年底,整個項目將全面建成投產。
由于投資不斷增加,建設工期不斷延后,中信中澳鐵礦項目成本驟增。中國冶金礦山協會秘書長劉效良接受媒體采訪時估算,中信西澳項目成本已達到100美元/噸,再加上運輸費用和澳元波動,運回來也毫無成本優勢。
這樁海外資源投資一度被認為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典型失敗案例。但有別于中鋼集團中西部礦業(601168)、中冶集團蘭伯特角等撂荒的鐵礦項目,中澳鐵礦最終堅持投產。
2013年鐵礦石市場初現供過于求。2014年礦價大跌,中信中澳鐵礦項目迎來最嚴重虧損。
或為對沖澳鐵損失,中信股份2015年1月13~16日出售中信證券(600030)3.48億股A股,套現約114億元。
海外購鐵礦企業眾多
中國經濟30年飛速發展,帶動了鋼鐵需求快速拉漲,鐵礦石消費量逐年大幅攀升,礦價飚漲。部分企業加快海外尋礦步伐,以提高我國的礦石自給率。
然而,中國企業海外購礦,成功率極低。
“有的看著品位還可以,但交通極為不便,加上修路、建碼頭的費用,成本極高。”一位礦業界人士估算,中國海外鐵礦開發成本大多在80美元之上。
研究顯示,2016年之前,鐵礦石新增產能仍較多,供過于求壓力較大,80~100美元或仍是未來主要震蕩區間。
類似中信澳礦者,中國還有幾家。資料顯示,龍頭企業武鋼、寶鋼、鞍鋼、首鋼、中鋼、包鋼等海外購鐵礦較多。
2011年,攀鋼釩鈦置入控股股東鞍山鋼鐵持有的鞍千礦業以及50%的卡拉拉鐵礦項目股權。2014年8月,攀鋼釩鈦參股公司金達必對卡拉拉投資進行約6.4億澳元的減值,折合人民幣36.7億元。
攀鋼釩鈦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凈利潤5.69億元。公司曾提示,由于卡拉拉的價值復核結果未出來,公司三季度報告損益不包含卡拉拉減值測試結果。
武鋼集團計劃到2015年將以利比里亞、加拿大、巴西等國擁有多個鐵礦石項目獲得的原料,實現鐵礦石完全自給。2014年2月,武鋼股份利比里亞邦礦項目首船鐵精礦裝船。不過,2014年7月,武鋼股份擬收購大股東武鋼集團持有的武鋼礦業100%股權、武鋼國際資源100%股權、武鋼巴西90%股權以及向武鋼國貿收購下屬武鋼(澳洲)有限公司100%股權時,卻因礦價太低迷而擱淺,這使上市公司逃過了礦價下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