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迎難而上
2014-4-2 10:00: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復雜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中國商務工作面臨著來自外需不振、勞動力成本上升、世界貿易新規則等方面的壓力。如何化危為機,是每一個商務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大調整、大變革和大轉型的時代。面對世界經濟的調整,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沉著應對,搶抓機遇,化危為機,趨利避害。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結構調整,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要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通過改革努力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慣例、體現新時期外貿發展要求的外貿促進、質量效益導向的貿易促進體系,并深化與之相關的財稅、投資、金融、外匯、流通等領域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激發外貿主體活力。要著力提升我國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繼續拓展市場空間。圍繞著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這一目標,把推動發展與改革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以激發發展新活力,形成創新新動力,增強長期發展的后勁。東部地區特別是像上海這樣的經濟中心城市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準。內陸地區要依托本地優勢,增強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發展特色外向型產業。繼續鼓勵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有序轉移,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支持保險、通信、研發、設計等新興服務出口,擴大文化藝術、新聞、教育、中醫藥等特色服務出口。加快培育跨境電子商務、擴大市場采購貿易,形成外貿新增長點。要抓住當前發達經濟體復蘇、新興經濟體調整的契機,重振和重塑我國的外貿,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第二,優化投資環境,創新管理模式,提升“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國際產業分工面臨新變化,一些中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服務外包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要抓住當前經濟低迷,跨國公司更看重中國市場和發展前景的時機,加快引進高端生產要素,創造有利條件,讓更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活動向我國轉移,以加快結構調整和提升技術水平。要放寬外資行業準入,推進服務業有序開放,完善外商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要把利用外資與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內市場競爭相結合,更加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要以建設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為契機,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建好境外經貿合作區,支持國內開發區和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管理。規范企業境外競爭行為。健全投資合作保障機制,制定和實施重點國別、區域和領域規劃。加強國別風險評估和安全預警,完善對外投資合作風險防范機制。
第三,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增強擔當意識,以開放促合作促發展。貿易大國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擔當。今后,我國應該而且必須更多地走向國際治理前臺,發揮世界貿易大國的影響力,我們要增強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和履行大國責任的能力。要把多邊貿易體制作為促進全球貿易投資開放的主渠道,旗幟鮮明地堅持貿易自由化,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加快推進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大力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提升我國對區域合作的引導力和影響力。面對世界經貿格局新變化,我們必須著眼于我國的全球經濟利益謀篇布局,全面參與重大經貿合作談判,在新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中搶占先機和戰略要地。既要加強和發達國家協調貿易政策,也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貿易能力建設。
第四,實施自貿區戰略,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要積極主動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推動中韓、中日韓、中澳自貿區談判,開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探討與美、歐建立自由貿易安排的可行性,力爭與重要經濟體能談成一兩個大的區域貿易安排。在區域層面,要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以周邊為基礎,提出議題并參與談判,形成面向周邊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在次區域層面,深化大湄公河、泛北部灣、大圖們江等地區合作,形成于我有利的地緣經濟和政治新格局。還要擴大對港澳臺地區開放,加快推進與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爭取早日完成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商簽,落實服務貿易協議,提升兩岸制度化合作水平。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而在我國境內,則要重點、高標準建設好上海自貿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向全國更好地推廣,全面開創我國新時期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