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因勢利導興城鎮
2014-3-19 9:51:00 來源:中國公路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天下商埠之興衰,視水陸舟車為轉移”。依河、依港、依路、依貿易、依產業……追溯許多城鎮的起源,不難發現交通運輸與城鎮興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根據城市建設學者的研究,依托特殊交通地理環境發展興盛,是城鎮起源的五大方式之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交通運輸對推動城鎮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已達42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萬公里;鐵路營業總里程突破10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近1萬公里;民航機場183個;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1886個。交通運輸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也助推了城鎮化進程。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交通運輸行業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全面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確立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支撐和服務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強規劃引領,發揮交通運輸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先導作用;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優化城鎮化形態和布局;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更加注重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城鎮化布局“綱舉目張”
攤開中國地圖,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有一條至關重要的經濟帶。它從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途經以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為主體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直抵長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長江黃金水道、滬蓉滬渝國家高速公路、即將通車的滬漢蓉高速鐵路、四通八達的航空網絡……綜合交通運輸成網,為長江經濟帶以及相關城市群騰飛插上翅膀。
不僅在長江沿線,在泛珠三角、在環渤海、在京津冀,交通運輸先行的“群城記”不斷上演。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和初步形成,支撐了城鎮化的空間布局和快速發展。
國家公路網、國家鐵路網、水運主通道、樞紐機場和港口,連接了國家和區域性經濟中心,實現了首都輻射省會、省際多線連通,帶動了城市群和中小城市的發展,共同支撐了我國城鎮體系的格局。
此外,377萬公里農村公路實現了縣、鄉、村的連接,促進了鄉鎮和農村的發展。在青藏高原,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脫公路建成通車,我國實現縣縣通公路的目標。2013年,青海省實現了所有鄉鎮、建制村通公路,350多萬農牧民出行不再難,高原村落納入了城鎮化發展的格局。
發達交通網加速產業集聚
江西省峽江縣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縣城。2003年5月,在昌泰高速公路即將完工之際,峽江居民李昌文在昌泰高速公路峽江互通口購置商業用地,建立了峽江第一家對接高速公路的貨運企業,形成了集汽修汽配、車輛停放、貨運信托、貨物中轉于一體的貨運有形市場,拉開了當地貨運快速發展的序幕。2010年5月,峽江這個人口小縣,躍居江西省貨運物流大縣行列。
這樣的產業振興故事比比皆是。
發達的交通網絡加速了產業集聚,推動了城鎮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大多圍繞著交通走廊展開,在滬寧、滬杭高速通道上,集聚了長三角三分之二的城市和約80%的經濟總量;蘇通大橋和崇啟大橋徹底改變了南通的區位優勢,吸引10多個跨江合作園區和108家企業搶灘;武廣高鐵推動了粵港澳地區資本向內陸腹地轉移;西江黃金水道吸引了一個又一個產業園的落地,長江經濟帶則成為中部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城鄉統籌推動服務均等化
黑龍江省望奎縣,隨著公路建成,世世代代的農耕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2011年,東郊鄉東宇玉米農民種植合作社社長張會春和5名社員投資400萬元創立合作社,合作社一共占地2600畝,由260多家農戶組成,但現在只有6個人在工作。由于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合作社兩年時間還清所有貸款。每年還補貼每個農戶家庭兩三萬元。一名農戶說,種地交給合作社,自己在外打工一年能有三四萬元收入,再加上合作社租用土地的補貼,離小康生活不遠了!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余年間,全社會投資1.6萬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97.43%的鄉鎮和86.46%的建制村通了瀝青(水泥)路,為國家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村公路的發展不僅方便了農民出行,還促進了農村物流發展,優化了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深刻影響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路通車通,推動交通運輸普遍服務覆蓋城鄉。“村里通了公交車,花兩塊錢就能到鎮上,太方便了,以前想出趟門可費勁了。”721路鎮村公交讓天津市北辰區平安莊村村民陳大爺合不攏嘴。在山東即墨的農村,村民們同樣享受著城鄉統籌發展帶來的實惠,在城市與鄉村間自由行走。“出門就有公交車,又便宜又實惠,跟城里幾乎一模一樣。”東夼村村民王仕會說。
交通發展促進城市現代化
人口和產業的集聚使得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及特大城市不斷崛起且發展迅速,大規模、遠距離、潮汐式的通勤出行成為這些城市的顯著特點。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運能交通運輸方式迅速發展。
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地鐵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北京,465公里的軌道交通線上,每天最多有1100萬人次來來往往;在上海,日均850萬人次客流量將成常態。地面公交與軌道網形成有效銜接,常規公交與定制公交互補共存,微循環小巴與大容量BRT各司其職……公交優先,保持城市運行的健康活力。
此外,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的應用,滿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出行需求。在蘇州,你只要出門前在手機上查一查,就能知道車何時到站。在廈門,你甚至可在公交站的電子屏上就能看到要等的公交車正在何處。
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現代化,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時空觀念,同城化、一體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