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下行風險需妥善應對
2014-1-24 11:24:00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記者 王成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1日發(fā)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活動在2014年至2015年將進一步改善的同時,還指出全球經濟增長下行風險依然存在:在發(fā)達經濟體方面,產出缺口仍然很大,低通脹率給經濟帶來的風險開始浮現;在新興經濟體方面,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資本外流增加。為妥善應對風險,IMF建議,發(fā)達經濟體應避免過早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要推進結構性改革,對資本外流風險進行管理,其中中國要在經濟再平衡方面取得進展,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去年10月,IMF曾發(fā)布過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在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方面,此次的預測與10月份的預測變化不大:預計全球經濟活動在2014年至2015年將進一步改善,因而將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由3.6%小幅上調至3.7%,發(fā)達經濟體2014年增長上調0.2%至2.2%,維持新興經濟體2014年經濟增長5.1%不變。IMF表示,近期數據顯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比10月份的預測有所加強,得益于發(fā)達經濟體復蘇,2014年至2015年全球經濟將進一步改善;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強于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庫存需求的增加。
在認為世界經濟活動將進一步改善的同時,IMF在報告中指出,世界經濟并沒有完全走出困境,去年10月份討論的舊有風險以及新的風險持續(xù)存在。對于發(fā)達經濟體來說,一個重要問題是產出缺口很大。目前,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同意,自2008年以來,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一直遠低于其潛在GDP增速。之所以產出缺口受到普遍關注,是因為產出缺口越大,意味著經濟中浪費了越多的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對于產出缺口的大小,IMF、經濟與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等官方機構給出基于“經濟基本面”方法,預測美國產出缺口大約為4.2%,并分析發(fā)達經濟體大部分GDP產出缺口來自于供應面的因素,尤其是資本投資抵,IT革命帶來的生產率增長下滑以及自然失業(yè)率的升高。
同時,IMF還關注到發(fā)達經濟體極低通脹率給經濟活動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歐元區(qū)。歐盟統(tǒng)計局1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qū)2013年1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初值年率為0.8%,低于預期的0.9%,且不及前值。有學者表示,通脹率正在走下坡路,歐洲可能將面臨通縮困境。IMF指出,鑒于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仍低于目標水平,長期通脹預期可能向下變動,這將增加實際債務負擔,帶來實際利率過早上升風險;如果經濟活動遭受不利沖擊,還可能出現通貨緊縮。
而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IMF認為,許多經濟體產出已經接近潛在水平,增長的減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當中的結構性問題。有學者分析,2013年新興經濟體增長疲弱主要與外部市場需求疲弱有關,這反映出原有的出口型經濟模式已經耗盡發(fā)展?jié)摿Γ磥硇屡d經濟體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于國內,如體制機制不健全、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等。
除了結構性問題,IMF還突出了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的資本外流和匯率調整風險,認為鑒于美聯儲將于2014年初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波動性增大仍然是一個令人擔心的問題。報告分析,雖然市場對美聯儲去年12月宣布的相關措施反應相對平靜,不過隨著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還有可能出現投資調整和一些資本外流。實際上,在2013年已經見證了資本大量外逃對新興經濟體的巨大影響:南非、巴西和印度等本國貨幣大幅貶值,通貨膨脹率飆升,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為確保全球經濟強勁增長,妥善應對下行風險,IMF在報告中分別為發(fā)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提供了政策建議。針對發(fā)達經濟體產出缺口問題和低通脹率風險,IMF認為,雖然未來經濟前景會改善,但有關國家(包括美國)應避免過早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勁的經濟增長才能夠完成危機以來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降低相關遺留風險。特別是在歐元區(qū),歐央行需要考慮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如提供更長期限的流動性支持,包括定向貸款,以增強需求和減少金融市場分割;通過資產負債表評估工作和向脆弱銀行進行注資,修復銀行資產負債表以及通過實現統(tǒng)一的監(jiān)督和危機處置機制并最終建立銀行業(yè)聯盟。此外,歐元集團主席戴森布魯姆表示,歐元區(qū)國家正在進行結構性改革,采取了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措施,低通脹不會對歐元區(qū)經濟造成重大威脅。
對于新興經濟體,IMF認為提高經濟增長率的主要方法是推進結構性改革。有專家認為,目前新興經濟體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產業(yè)升級,才能推動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具體來講,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應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要從出口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向消費和投資拉動型經濟模式轉變,解決農業(yè)、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問題,要進行產業(yè)升級,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為控制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的風險,IMF分析,由于資產負債表錯配以及對通脹的顯著傳導效應,限制了匯率調整的空間,新興經濟體要在改善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加強監(jiān)管。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為應對資本外流的風險,新興經濟體一方面要改善投資環(huán)境,放寬市場準入,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改變經濟發(fā)展對外資過度依賴的現狀,依靠外資推動公共和私人需求的國家,如南非、土耳其和印度等,未來要增加國內儲蓄和投資。
此外,報告還專門針對中國如何應對經濟運行中的風險提出建議。IMF認為,2013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仍然主要由投資拉動,未來應更多發(fā)揮消費的拉動作用,以有效控制過度投資給經濟增長和金融穩(wěn)定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