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可能再迎92中興態勢
2014-1-10 11:55:00 來源:商界評論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視已經暗示著中國經濟風險周期已悄然到來。“改革思維”和“風險思維”將成為2014年破局的兩條主線。
在外界都在猜測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究竟定7%還是7.5%的時候,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卻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為了2014年六項重點工作之一,這種定調和安排,的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當下的政治語境下,其實已經暗示中國經濟風險周期已經悄然到來。
特別是,如果仔細研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報就可知,“改革思維”和“風險思維”已成為貫穿整個會議的兩條主線。
改革思維可以理解,2014年作為新一輪改革的元年,能否用改革的精神統攬2014年經濟工作的全局,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在2014年破局,對于本輪改革的成敗,影響至關。
“風險思維”則是站在中國經濟新的歷史周期,對影響中國經濟長治久安的各種風險的全面評估大周期的角度,從為新一輪的改革排雷和清除路障的角度,做出的清醒決策。
對中國經濟的大周期而言,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各種體征已經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的周期,必須轉換思維思考中國經濟:
其一,中國經濟速度。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近乎兩位數的增長之后,經濟增長的歷史規律和各種約束條件明白無誤地證明,中國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期,進入了真正的正常增長階段。任何關于中國經濟未來仍然會保持高速度增長的猜測已經為高層所摒棄,李克強總理近一年來一直在強調中國經濟維持過去的高速度不現實;
其二,國際環境變化和流動性變化。2014年全球經濟周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美聯儲退出QE之后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而美聯儲退出QE卻是確定無疑的事件。QE的退出,不僅意味著全球寬松貨幣政策周期告一段落,更重要的是,過去20多年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基本面可能逆轉,流動性不足會成為常態,特別是,新興市場面臨國際資本流出的巨大挑戰。對于中國而言,美聯儲的退出意味著中國要被動收縮貨幣,從而導致中國被動去杠桿化。這對包括房地產和過剩產能的行業而言,無疑壓力巨大;
其三,中國經濟紅利。過去30多年中國賴以快速增長的很多紅利要么消耗殆盡,要么今非昔比,人口紅利、資源和環境紅利以及中國的追趕型增長模式,都已經到了極限;
其四,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影響未來中國宏觀經濟的風險不僅僅是地方債務風險,包括影子銀行、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等各種高杠桿的風險都成為危險系數極高的因素。中國已經到了必須正視而且必須果斷處理風險和降低整個經濟杠桿的階段,否則,極有可能爆發系統性的風險。
正是基于清醒的“風險思維”,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及2014年經濟工作面臨的形勢時,不斷強調“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質量堪憂”,并認為2014年全球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并且將保障糧食安全、化解過剩產能以及嚴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然,就2014年的整體經濟形勢而言,筆者倒不認為“過度悲觀”。中國經濟要降速,之前積累的系統風險要釋放,但這并不意味著2014年的整體經濟形勢非常嚴峻。強調風險,并且通過制度設計消除各種隱患,只是為了確保經濟工作不再陷入“重發展輕改革”的周期性誤區,避免改革走樣,是正視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就2014年的整體機遇而言,甚至要好于過去的2013年。特別是,作為新一輪改革的初始之年,改革的強力推動將釋放巨大的創業熱情和紅利,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城鎮化帶來的服務業的勃興,都很可能使得中國經濟再一次迎來“92中興”的態勢。
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還遠遠沒有結束,特別是未來3年,作為改革紅利的最佳時間窗口,對于很多產業都將帶來難得的機遇。經濟速度和風險的下行,是為了經濟增長質量的上行。降低整體經濟的杠桿不僅不意味著中國派對的結束,反而能為中國經濟夯實基礎,再啟十年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