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美國市場,中國高鐵算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美國市場的輻射效應可以覆蓋全球。據德國權威機構SCIVerkehr公司統計,美國是世界上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鐵路市場,對軌道交通車輛的需求較為強勁。目前,紐約、費城、洛杉磯、芝加哥等城市有十余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有車輛更新計劃。這樣的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高速列車生產企業都會垂涎,中國高鐵企業參與競爭的壓力也會很大。
近幾年,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在高速鐵路領域的競爭中已經取得領先。從2004年進軍海外開始,經過10年的市場錘煉,中國高鐵企業經歷了由配件出口到整車出口,由中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由欠發達市場到發達市場的轉變。
在亞洲,泰國高鐵項目恢復以及泰國軌距與中國接軌,中泰高鐵合作再進一步,同時中國高鐵還在力求進入印度龐大的軌道交通市場。在南美洲,中國與巴西、秘魯將開展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兩洋鐵路合作,并建議組建三國聯合工作組。在歐洲,中國南車制造的動車組首次進入歐洲市場。
我國領導人多次在出訪海外時充當高鐵“推銷員”,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出訪俄羅斯等國家時,也當起了高鐵的推銷員,高鐵已成為中國高層領導人出訪的高頻詞匯,甚至還有了“高鐵外交”的說法。
根據SCIVerkehr公司發布的數據,中國北車2011、2012、2013連續3年位居全球軌道交通裝備的“世界冠軍”,也是世界最大的地鐵車輛供應商,近5年來占據全球地鐵車輛22.4%的市場份額。中國的高鐵產品力求做到“物美價廉”,這主要得益于中國企業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一方面在人工成本領域占有優勢;另一方面,中國產業鏈成本更低。目前中國擁有最全的高速動車組制造產業鏈,能夠以更低價格采購到同樣品質的零部件。
即便是這樣的大好形勢,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等高鐵企業也不能盲目樂觀。對中國企業而言,價格優勢是參與競爭的最顯著優勢之一,但低價格大大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相比于國內,國外的材料費用和人力資源成本會比較高,這讓中國高鐵走出去并不輕松。
要解決人力資源成本過高的問題,中國企業需要采取本土化戰略,只是向外輸出技術,實現本土化。比如,中國鐵建已經在非洲開展“屬地化經營”的策略,明確在項目報價時規定當地人與中國人的比例不低于101;在安排現場施工時,要求當地人與中國人比例不得小于251。
上一篇:中國高鐵加速駛向全球市場
下一篇:中國鐵路內外開花底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