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發展還需多方給力
2013-8-12 10:2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梟冬
提到自主品牌汽車,人們除了感嘆近年來其快速發展外,更擔心未來面臨諸多挑戰,其是否依然會有美好前景。而且,毫不夸張地說,自主品牌汽車的未來表現,直接關乎中國汽車強國夢的實現與否。
為此,在日前召開的“紀念中國汽車60周年—中國自主汽車發展論壇暨第四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博覽會”上,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中國汽車公司原總經理、董事長李剛等與會嘉賓,侃侃而談了各自的想法。
前路充滿荊棘
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產量為15萬輛,去年則已達到457萬輛,而這僅是乘用車部分。至于市場份額方面,近兩年,其大概穩定在32%~33%左右。
自主品牌能夠異軍突起的原因,在徐長明看來,一方面是其數年以前成功填補了5萬元以下汽車的市場空白,銷量自此迎來了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在各級別車型中,自主品牌都有一些表現不錯的產品,吸引了消費者主動打開錢袋子。
但在2009和2010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小排量汽車的刺激政策后,“福利”開始陸續退出,自主品牌汽車相對的價格優勢、成本優勢開始下降。特別是原材料價格、土地價格、水電氣、人工成本都在上漲,對低價位的自主品牌產品極為不利。
同時,汽車的綜合使用費用正在提高,包括限購、拍牌、油價上漲等,也都束縛了低價位的自主品牌汽車。并且,徐長明還認為,一、二線市場消費升級,自主品牌的壓力越來越大,合資品牌的發展越來越給力,都是前者茁壯成長的“路障”。
機遇帶來增長
不過,即便有著如上不利因素,徐長明仍認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擁有好的前景,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大機遇:
第一,國內市場還有10年以上的總量快速增長期。按照汽車市場的發展規律,每個國家汽車產業自身成長都有兩個快速發展時期——高速增長期和快速期。后者是千人保有量從20輛達到130輛,實現50%家庭有車。因此,我國2009~2023年15年間,自主品牌還有很好的市場發展機遇。
第二,我國汽車市場有兩大趨勢,一個是西移,一個是下沉,即市場往中西部和二、三線市場轉移。此間,由于這些城市或農村的購買力不夠,需要的是低價位車,自主品牌恰恰具有價格優勢。所以,短期來講,其對自主品牌是有利的。
第三,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的潛力巨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自主品牌的出口是翻倍增長,從2萬到4萬、8萬、16萬、32萬、64萬。這兩年,其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去年出口量突破100萬輛。未來,全世界主要的高速增長市場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太多,自主品牌汽車的性價比,使得南美洲、亞洲、東歐和非洲等地成了中國車的出口重地。
發展需要共識
面對挑戰和機遇,要想徹底將之把握,也需更多“后手”。對此,李剛認為,當前,自主品牌已經陷入合資和外企的重重包圍,政府、汽車企業等各界,首先需要協同配合、達成共識。
一是發展跟扶持我國汽車自主創新產業,包括國企與民企,而這是我國工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轉型的當務之急。
二是當前與今后,一段時期之內,汽車行業仍是我國工業支柱產業。
三是我國汽車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預期,遠遠沒有飽和。自主創新企業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雖然,當前汽車發展面臨道路堵塞、污染、能源供應、交通安全等問題,可業界仍要堅信,科技創新跟社會進步,會逐漸改善上述問題。
四是合資企業既是自主車企的合作和學習伙伴,又是其趕超和競爭的對手。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有空間,做好自主創新的企業,創造多方共贏的局面。
政府需要給力
與此同時,需要強調的還有,汽車業的大力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李剛就認為,既需改革政府的管理體制,對汽車工業的管理予以重組跟加強;又要編制汽車強國的戰略,在戰略當中明確汽車對轉變國民經濟結構、促內需、擴出口的目標,以及政府功能改革跟企業發展的方向。
當然,政府還應優化自主創新企業的經營環境,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疏通地方政府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的既得利益格局,促進企業間的合作、堅定重組,促進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協作聯盟;推行對自主品牌的政府采購漸漸試行;出臺財務稅收等優惠政策,扶持各類自主創新企業的成長;理順各種法規機制,緩和交通事故,道路堵塞、環境污染、能源供應、汽車索賠等社會問題,保證汽車市場健康發展。
企業也需努力
其實,自主品牌的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企業的努力。李剛對此指出,企業必須過如下三關才行:
首先,要過性能質量關——自主研發的汽車要有直觀上的性能和外在的質量,應使參數能夠接近或超過相應的當前合資企業產品,這是一個努力方向;其次要過價格關——保證品質的前提下,自主汽車的售價在開始的時候只能低于相應的合資產品,車企需要有能力抵御這一市場壓力;再次要過品牌關——要得到用戶的長期信賴、用戶的口碑,要創立真正的名牌,需經過長時間的考驗,最突出的表現就在可靠性和產品壽命上。
而要成功突破以上三道關卡,企業必須練好內功。李剛建議,車企應有強大的產品正向開發能力,有充足的開發資金的保證;有一個準確的、選擇開發進入市場車型的戰略;建立一個完整的全面、高效、優質的管理體系;制定一套和諧的企業文化,增加企業凝聚力、調動每個職工的積極性和投入熱情,保證企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