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樹春:用海運平臺做大物流“奶酪”
2013-7-6 9: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去年,在WIFFA聯合會內部會議上,上海一家做到一定規模的貨代公司老總感慨地說:“貨代前幾年掙了錢,但這樣的好日子結束了。”不僅是貨代,前幾年船公司的日子更好,只要有船就可以掙大錢。2008年后,航運市場開始蕭條。去年,中國遠洋凈虧100億元。今年要虧多少,不得而知。
我們吃了這么多年的奶酪怎么會溜走呢?有人會說是被“寒流”吹走了。沒錯,是“寒流”吹走了。但這個“寒流”不是季節性,而是時代裂變沖擊波,整個經濟的板塊和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即使“寒流”過去,也已經時過境遷,一些傳統模式也將逐漸淘汰。新鮮的奶酪在哪里?
一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理念,一時代的理念會產生特定的模式。在以生產和銷售為核心的時代,產品和市場是排他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伯特提出競爭力,而且是核心競爭力。競爭力所產生的模式,制造了一個時代的紅海,也造就了跨國集團和“產業獨裁”。2008年后,經濟發生裂變,時代發生變化。柯達倒閉,摩托羅拉被收購,SONY虧損等等,這仿佛在向我們提示:時代變了,競爭力的概念開始過時,融合力才是未來的思想。
在當今社會中,有一個什么都不是的人,其貌不揚,不懂技術,沒有專業。他是馬云。馬云得“道”了,他擁有融合力的偉大思想,從“阿里巴巴”到“淘寶”,到“支付寶”,到多家物流聯合的“菜鳥網”。他以平臺的方式讓全國中小企業融合起來,打造一個偉大的商業、金融、物流帝國。2012年阿里營業額1萬億元,未來5年目標10萬億元,是央企前三的總和。
我們海運物流的“奶酪”在哪里呢?先來看看海運。船公司可能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做“船老大”,繼續做大做強;二是做“船大哥”,擁抱物流,擁抱貿易,擁抱金融,成為領袖。船公司是一個重資產、風險大、成本高、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船要花錢,油要花錢,船員要花錢,港駛要花錢,只有海運費是進錢。為什么前幾年船公司發財了呢?一是壟斷,二是機會。這樣看來,船公司做“船老大”并不是一個有前景的選擇。船是財富的載體,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大洋覆蓋的星球上,只要人類存在,船永遠是價值傳送的工具。但這個價值和財富不僅僅是船上的貨值或海運費的收入,船公司應該考慮走向陸地,對接平臺,對接金融,對接服務,攜手大家,以融合的方式共同開發更大的財富和價值。
做貨代的奶酪在哪里呢?長期以來,貨運代理企業在地位方面一直是個弱勢,一方面是“船老大”,另一方面是“貨大佬”。我們的模式就是做單、跑腿,還有費心。這類模式注定要受老大和大佬的擠壓,我們不僅要墊付運費資金,而且地位和效益每況愈下。貨代面臨兩個可能選擇,一是繼續延用老概念,做大做強,或換個法做貨代,門前擺個臺,屋后弄個后院。這樣做的結果是與同行的競爭力提高了,但模式沒有改變,收入并不會有很大提高。另外一條路就是改進模式。首先要清晰知道貨代業的優勢。貨代的優勢就是巨大的資金、業務和信息的流量。2012年國家海關統計,進出口報關總條數為168765871個,其中80%以上是由貨運代理完成。在中國每年有數千億美元海運費、數萬億人民幣發票和數千萬TEU集裝箱業務在貨代手中經過。在整個國際貿易服務大環節中,貨代是海運、港口、物流、資金、信息的中心環節,如果以平臺的方式將這些數據和流量融合起來,就會產生價值,就會形成產品,就會創造效益。
我們打造海運物流數據交互中心,不是改行,如果改行了,這些數據也就沒有了。而是產業升級,創造第三方利潤,提升地位,贏得話語權。
拿什么做新鮮的奶酪?
我們已經發現了新鮮的奶酪,但如何做成新鮮的奶酪?
在未來一段時間,貨源為王,資金為后。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兼得,資金更重要。為什么要做資金呢?馬云是這么說的:金融的本質不是掙更多的錢,金融的本質是解決商業里面的信任問題。金融有三件事:服務、信用、貸款,但今天銀行做的純貸款為主,他們沒有做更多的服務,而服務才能建立信用,有了信用和服務才能做貸款。支付寶就是服務,支付寶不掙錢,是服務,有了服務,就能借此逐漸建立信用。讓信用變成財富或等于財富。
事實上,今天的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開始與平臺合作提供服務、打造信用機制了。我們貨運金融服務有三大意義:一是解決業務拓展中遇到的資金瓶頸,二是建立行業信用機制,三是讓信用變為財富或等于財富。
做貨源是我們主業,貨主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有了平臺,有了資金,就會產生高強度融合力讓我們大家融合起來,就能把奶酪做出各種各樣鮮美的蛋糕。我們可以提供運費、訂艙、融資、單證、保險、物流一體化套餐服務,客戶就會擁護我們,我們將成為貨源平臺服務中心。有了這個貨源中心服務平臺,就可以與船大哥對接,讓船大哥的船艙滿載,而且,省心、省力、更加降低成本。
這里講的不是一種設想,而是行動規劃。中國國際海運網已經過10年厚積,有30萬貨主和貨代客戶,80%的中國貨代直接或間接成為海運網的會員。2012年11月,由中國國際海運網發起、由全國8大口岸有實力的20家貨代企業聯合成立的中聯貨代集團已經成立,注冊在香港,中國總部很快在北京設立。這個集團公司目前還是處在發起階段,希望更多行業同仁、金融家、投資家來入股參與。
中聯貨代集團是怎樣的平臺模式?貨代集團不是貨代聯合做貨代,而是制造一個有融合力基因的細胞,通過第三方獨立平臺,集中訂艙,集中結算,集中單證。就是把貨運代理企業作為流量的端點或節點,以平臺的方式匯聚巨大資金流量和訂艙流量,再將流量與銀行、船東對接,為銀行、船公司、國際貿易以及海外市場提供資源服務。新的平臺如何創收?
大家不禁要問,中聯貨代集團的模式怎么掙錢?能掙多大的錢?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而心有多大,取決于眼界有多大。我們站在一個高度來看,人類一切商務活動,都是圍繞采購與供應進行。采購與供應可分為感知和認知兩個階段。在感知階段,通過貿易做物流;在認知階段,通過物流做貿易。我們有幸處于感知和認知的交點時期,這是一個歷史性掙大錢的機會。未來的物流是什么,物流是超市。有人說沃爾瑪的核心是做物流,其實,物流的最高境界就是超市。數字化平臺時代,這個超市又不是現實的沃爾瑪,而是物流數據平臺交互中心。在這里有產品,有市場,有資金,有信用,有服務。海運物流數據平臺交互中心,就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有了這個平臺超市,我們不但可以為船公司、為銀行提供服務,還可以為國際采購和供應提供貿易解決方案。
有些朋友可能還是很執著,到底怎么掙錢?樂觀地暢想一下吧:如果這個平臺能取得中國市場5%~10%的份額,就會形成百億美元的資金池,百億美元資金池就可以與銀行合作,做成各種金融服務產品,國家政策正在打開,掙錢就水到渠成。訂艙平臺數量達到幾百萬集裝箱的時候,就可以為船公司降低巨大的攬貨成本,增加巨大的增艙效益。如果“船大哥”能從1個集裝箱的訂艙分享給我們10元人民幣服務費,每年就會有過億元的凈利潤。其他平臺產品,諸如單證中心、項目中心、保險中心等等,都會有不菲的收入。這個平臺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也可以在海外上市,我們也會利用資本的杠桿,讓我們的財富和地位更上一層樓。如果我們平臺能做成國際海運物流平臺超市,掙多大的錢,我不敢想像,如果想下去,我的心會跳出來,蹦到臺下。
如果可成,我們完成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歷史使命,成為“海運阿里巴巴”。到那時,這個平臺和這個平臺的收獲,屬于你、屬于他、也屬于我;屬于船公司,屬于銀行,也屬于貨代;屬于中國,屬于全球,也屬于這個時代。
(根據中國國際海運網總經理康樹春在第六屆全球海運峰會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