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外貿”轉型探新路
2013-5-7 10:33:00 來源:新華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一季度,青島新批及增資外商投資項目180個,實際到賬外資12.86億美元,增長21.65%,總額接近山東全省的二分之一。在當前世界外需低迷、我國外貿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青島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對外合作及服務外包這“四外”的各項主要指標卻逆勢保持穩定增長規模
在港城青島的經濟版圖上,外向型經濟的分量向來舉足輕重。
作為首批對外開放城市之一,青島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自然稟賦及雄厚的產業基礎,在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兩大指標上長期獨占鰲頭。
但與外貿、外資相比,青島在對外合作、服務外包上,無論是規模體量還是影響力均遜色不少。不過,在外貿高速增長期,這種“兩強兩弱”的外經格局并無大礙。
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持續的市場低迷,讓青島曾經引以為傲的外向型經濟感受到了逼人寒意。數據顯示,青島進出口增幅一度呈持續下滑態勢,去年1月份增速降至歷史罕見的0.4%。更糟糕的是,到了去年4月份,青島的進出口、出口、進口三項業務全部出現負增長。
“如此大幅的外貿跳水,讓人既著急又無奈!”青島市商務局一位“老外貿”告訴記者,自己干外貿快30年了,這樣的情形還是第一次遇到。
除眾所周知的外部原因外,青島外經貿“兩強兩弱”格局是否應當改變,如欲補足短板形成“四外”齊頭并進,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尋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扭轉外貿增速下滑態勢。
帶著問題,青島市商務局開始了密集調研。調研的結果有喜有憂,喜的是青島的產業基礎并不差,產業轉型的起步也不算晚;憂的是青島在新一輪經濟發展周期中能否繼續保持優勢,引領山東乃至全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市場是無情的,市場面前沒有什么常勝將軍,依賴成本效益型的傳統外貿增長方式已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了,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快速轉、有質量地轉。”青島市商務局局長馬衛剛說。
青島市委、市政府從優化發展環境入手,成立了以“出口增長、稅收增長,保障就業”為目標的“兩增一保”領導小組,出臺了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意見及配套辦法,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將退稅周期由過去的90個工作日縮減至30個工作日,并取消小型企業、新發生出口業務企業退稅審核期的規定,企業申報后當月即可辦理退稅。“對中小外貿企業來說,這些舉措可都是真金白銀啊!”青島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對此感嘆頗深。
事實上,很多外貿企業在政策幫助下,歷經轉型之痛后“輕裝上陣”重拾市場商機。據統計,去年青島市完成進出口總值732.08億元,位居山東第一。今年一季度,青島完成進出口總額172.7億美元,外貿規模繼續保持全省首位。
受國際需求不振的影響,外商投資往往也相應回落。然而在青島,外商投資似乎完全沒有受大環境的影響,不僅沒有放慢資本輸入速度,反而加快了布局。
去年,青島市新批及增資外商投資項目956個,到賬外資46億美元,在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的情況下,逆勢增長27.8%。今年一季度,青島新批及增資外商投資項目180個,實際到賬外資12.86億美元,增長21.65%,總額接近山東全省的二分之一。
“過去外商看重的低廉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現在正逐步減弱。我們必須要找到讓外商更為看重且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新優勢!痹谇鄭u市副市長劉明君看來,優美宜居的環境、雄厚的產業基礎、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以及較低的國際商務成本,正是青島吸引外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青島企業在輕工、紡織、家電電子等傳統行業優勢明顯,具備了依靠比較優勢‘走出去’的實力,而通過對外合作實現對核心技術、營銷渠道和品牌資源的整合,將使更多青島企業邁向產業鏈的高端!鼻鄭u科技大學經管學院院長李立說。
青島外貿、外資、外經“三外融合”的發展,也為一度處于短板的服務外包業提供了扎實基礎。去年,青島承接離岸服務外包離岸合同額10.64億美元,增長140.8%,執行額8.22億美元,增長155.1%,首次位列全省第一。在2012年度中國服務外包城市投資吸引力評估活動中,青島位列產業成長性首位。
“積極應對和科學謀劃,使得外經貿工作取得了可喜難得的成績,不少方面實現了彎道超越。應當總結經驗,正視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做好外經貿‘穩、進、扶’三篇文章,推動‘四外’全面發展!鄙綎|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指出。
這既是對青島外經貿工作的鼓勵,也是未來青島發展的新要求。“未來,青島將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對外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大格局中,實現新提升、大跨越。”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