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迪物流 :用高科技做好物流“復雜事”
2013-5-2 11:13:00 來源:上海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虹迪物流成立于2005年,是中國成長最迅速第三方物流及咨詢供應商之一。總部位于上海(樓盤),運作經營網絡輻射全國95%以上的縣級城市。包括宜家、阿迪達斯、耐克、玫琳凱、淘寶、國家電網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都是它的客戶。
虹迪物流憑借強大的IT后臺系統支撐,為客戶量身提供物流解決方案。
虹迪物流的董事長張鵬飛早在1995年就進入了物流行業,之后的十幾年時間,張鵬飛擔任過數家知名物流企業高管,出國深造過,海歸后又與朋友合伙開物流咨詢公司,從來沒有離開過第三方物流這個領域。可以說,在第三方物流這個領域,張鵬飛是行業發展見證者,也是建設者。
創業:
發現“復雜事”大有市場
在從事物流行業咨詢期間,張鵬飛和他的合伙人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不少跨國公司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物流合作商。比如198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的日用品巨頭寶潔公司,就因為這種情況只好自己培育物流公司。
梳理物流行業當時的狀況后,張鵬飛總結,當時國內大多數物流公司對自身行業的理解,還停留在簡單的拉貨送貨階段,這類業務,數量大,來錢快,操作簡單,對人才、企業管理沒有太大要求。但很多跨國企業更看重的是物流公司能否精準地完成“復雜的事”。何謂“復雜的事”?拿后來成為虹迪第一個大客戶的宜家來說,宜家注重的是物品的城市配送,這需要物流商把倉庫里整批的貨物分拆、組合成成百上千個小批次,再按顧客的時間送到不同的地點,而且宜家要求準點率達為98%;曾經也是虹迪大客戶的百思買,則要求物流公司在完成城市配送的同時,還要給用戶介紹產品的功能、優劣等。對于這些“復雜的事”外資物流公司倒是有這樣的服務理念,但外資公司很難融入北、上、廣以外的其他二三線城市,更別說縣級城市了。
于是,2005年,張鵬飛和他的同伴成立了虹迪物流,一家主要針對外資客戶、專注于做物流中“復雜事”的公司誕生了。
核心武器:
IT系統讓物流走進高科技
公司成立沒多久,虹迪就遇到了幾乎要讓公司出動所有人力和物力的復雜事。而這,也成了虹迪確立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契機。
2005年,虹迪拿下宜家的城市配送業務時,正是宜家在華進入高速成長期。合作協議是達成了,但每天要求分煉配送3千至5千件貨物,也著實考驗了虹迪一把,當時這些事情全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出錯率頻頻。眼看著通宵達旦、超負荷工作的管理層和工人們都要累倒了,張鵬飛想到了能否用數字化管理取代人工。他從微軟請來如今的IT總監張建強。4個月后,一套半智能化的管理軟件在公司內啟用,只要輸入送貨地點、時間,貨物體積、重量、數量,軟件就能根據計算模型,讓貨物進入自動化分裝流程,還能設計出最優行車路徑,甚至能把先到的貨物排在離車門最近的位置,整個運算流程不過五分鐘,而這原本需要一個熟練的調度員和兩個助手忙上6個小時。
這種創新讓宜家很滿意,更重要的是,這個起點讓張鵬飛嘗到了甜頭,也找到了一條與傳統物流企業迥異的發展道路所謂甜頭,這套軟件大大地降低了項目的運作成本,尤其是人力和時間成本;所謂風格迥異的發展道路,即虹迪物流從此不再重復傳統物流公司勞動力型企業的特征,而是走上了以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道路。
確定了核心競爭力以后,虹迪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系統研發,如今,虹迪擁有了三十余人的系統研發人員,還先后取得了二三十項專利,這其中包括客戶非常青睞,并且或得了多項科技獎項的tms運輸管理系統、wms(倉庫管理系統)等。
張鴻飛介紹,虹迪憑借強大的IT后臺系統支撐,為不同的客戶量身開發前端系統,后臺和前端完美銜接,才可以達成目標效果。
有了IT系統這一核心技術,虹迪在“復雜事”上顯得戰無不勝。越來越多有復雜要求的客戶找上門來要求合作,其中,服裝企業占數不少。
服務定位:
一體式解決方案
“一體式解決方案”是虹迪在解釋服務內容時一再強調的理念。從虹迪的官網上,記者看到了方案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倉庫管理、運輸管理、增值服務、供應鏈信息系統。
對于這個“一體式”張鵬飛是這樣解釋的:中國的地區差異大,一些外資企業客戶,面臨如何布局,選擇什么樣的供應商,使雙方能夠相互理解,符合彼此的工作流程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難題。虹迪的切入點是看到一體化可以解決企業擔心的問題,在資源一體化后,基于價值鏈本身,虹迪可以找到自己的供應商,因為虹迪服務過上百個客戶,從中可以找到相同類型的,從而找出專家,找到最優組合,最后再提供給有需求的客戶。此外,從服務的一體化方面,虹迪也注重終端用戶體驗,想在客戶之前、想客戶之所想,“服務好客戶的客戶”,幫助客戶實現終端用戶的高滿意度,以此在維護品牌忠誠度的同時,促進品牌銷量。
資金把控:
未雨綢繆不會掉鏈子
說起資金鏈,張鵬飛告訴記者:“虹迪幾乎從來沒有特別缺錢的時候,即使在創業初期。但虹迪對資金使用仍然比較謹慎,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關,我是一個居安思危的人,常常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生出一些憂慮。”
這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性格,會在某些關鍵的時候,凸顯出其優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的出口貿易量急劇減少,部分外資企業、港口整月整月地放大假。虹迪,作為一家以外資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物流公司立刻從中捕捉到了嚴冬的寒氣,“我一直很關注外環線上的車流量,要知道外環線上走的大多數都是貨運車,物流行情好,外環線必定堵,可是在2008年,外環線每天就像春節期間上海的高架道路一樣,從早到晚暢通無阻!”雖然當時虹迪的資金甚至稱得上充裕,但張鵬飛還是認為,必須在資金使用上作出調整。其中最重大的一項調整,是擱置了租賃松江物流園內近3萬平方米倉庫的計劃,在此之前,這是公司非常看好的一項投入。“大處小處都要減少資金使用,”危機感頗重的張鵬飛還提出,所有公司高管減薪一半。“關于減薪,我覺得我的合作伙伴有時候也很委屈,跟了一個特別有憂患意識的老板!但必須承認的是,幸虧我們放棄了松江倉庫租賃計劃,虹迪才能從容應對之后整個物流行業低迷、一些歐美客戶無法按合同結款等情況。否則,虹迪也會落入資金鏈極度緊張的境地!”
盈利模式:
專注大客戶 不打價格戰
提到人們所關注的盈利模式,張鵬飛說:虹迪不支持通過價格競爭來獲得客戶,而是抓住大客戶,從服務理念上來說,大客戶尤其是跨國企業與虹迪的理念更接近,“大客戶會把物流看成是品牌形象的一個環節,比如服裝行業,大客戶一定會選擇辦事高效精準的物流公司,因為他們的理念是:錯過旺銷造成的積壓會導致經濟損失,但更主要的是過多的積壓產品打折銷售會對品牌帶來極大的損害。但小客戶會更多地關注短期成本。”
[ 專家評析 ]
創業是個精細的活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博士
金福安
中國的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下,突出表現為物流成本高昂,物流費用占GDP比重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成本高成為高物價的重要因素,而物流企業卻利潤微薄。物流企業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像虹迪物流一樣首先插上科技的翅膀,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物流信息化的程度,走向智能化物流,從而把企業的角色從“體力勞動者”轉變為“腦力勞動者”。
虹迪物流以高科技發展第三方物流,最早是受市場所迫。虹迪物流創業伊始就將市場瞄準跨國公司,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場的倒逼讓企業認識到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現代科技為企業帶來了甜頭,加大科技研發現在已經成為虹迪物流的自覺行為。應該看到,虹迪物流所采用的大部分技術并不是特別高精深的技術,成功的關鍵是企業舍得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把一些成熟的技術創新地轉變為在物流行業具有經濟性和實用性的技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方面,虹迪的案例給我們很多深刻的啟發。現下,很多人懷揣大量資金,到處在找可以投資的技術,抱怨投資機會太少。其實不是機會太少,而是這些人中鮮有人像張鵬飛先生那樣對一個行業有著深入的研究,在實踐中尋找那些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明確自己的方向,然后整合市場中現有的技術,從此深耕細作,實現宏偉藍圖。在這里推薦讀者去讀一下4月26日《解放日報》“經濟觀察”欄目的一篇文章“是時候打造時尚產業了”,再研究一下歐洲奢侈品品牌的發家史,如果你有創業的設想,可能會發現機會。
我為《上海商報》寫了幾期點評。每次寫作的時候,我都查找被點評企業的網站,在上面瀏覽一下。但很遺憾,大部分企業都沒有一個像樣的網站,甚至通過百度找不到企業的網站。虹迪物流的網站雖然還不算完美,但仍讓我眼睛一亮。它不但向讀者展現了企業文化、業務構成、媒體報道等內容,而且有中英文版、有與客戶互動的板塊。在我看來,建設一個好的企業網站是一個企業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像這樣一些最基本的工作都不屑于或不能夠做好,則何來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