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貿形勢樣本調查 比去年同期好比預期差
2013-5-13 11:07:00 來源:新華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你看這一艘理論上可以裝超過2000箱標準箱的郵輪,現在基本上才裝800多箱,但這已經比去年同期好很多了。”外高橋碼頭一位管理員告訴本報記者。
近日,海關總署發布今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情況,據海關統計,1至4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同)增長14%。其中出口4.3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 17.4%;進口3.9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0.6%。其中上海進出口1355億美元,下降1%,出口642.1億美元,只增長了1.1%。
“上海的這個數據還是基本正常的,在傳統產業大量轉移、新興制造業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情況下,進出口貿易會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與預測研究室主任劉熀松告訴本報記者。
上海社科院上海經濟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維認為,上海若想擺脫此局面須培植若干支柱型的制造業企業,這樣才能扭轉進出口貿易下滑的局面。
碼頭漸繁忙
上海外高橋集裝箱碼頭是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集裝箱進出口碼頭之一。
在進出碼頭的一條主干道邊,本報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路上跑得基本上都是運送集裝箱的大型卡車,有空車也有裝載著集裝箱的,而在附近的集裝箱堆場門口也出現了小小的擁堵。
“這段時間出箱量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去年這個時候好。”鄰近的一個堆場的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近來“生意還可以”。
堆場繁忙的景象一直延伸到了碼頭船塢邊。在外高橋一期、二期集裝箱碼頭,雖然仍有空余的泊位,但是幾艘正在入港的萬噸級貨輪依然讓碼頭的工人繁忙無比。
“要比去年忙!”很多集裝箱搬運卡車司機告訴本報記者,“比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忙很多”。
一些司機告訴本報記者,3月以來,港口進出口船舶都有增加,雖然他們“感覺”在數目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整體而言還是要比去年年底要好。
據外高橋邊檢站提供給本報記者的信息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外高橋港出入境船舶達到3100艘次,而2013年1月~3月,出入境船舶數量增至3300多艘次。
雖然增長幅度較小,但是港口的一位管理員認為這是“可喜的變化”。但繁忙的碼頭依然不敢對外貿的增長走勢打保票。
“現在的船都吃不飽,你看這一艘理論上可以裝超過2000箱標準箱的郵輪,現在基本上才裝800多箱,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前述這位管理員說。
其進一步表示說,現在的船都存在“吃不飽”的現象,“不僅吃不飽,而且很多還是空箱”,不過其也介紹,裝載空箱也是行業內常規。
制造業走弱是主因
海關統計顯示,前4個月,江蘇和北京(含中央在京單位)進出口總值分別為1667.1億和1400.3億美元,分別增長1.3%和2.8%;上海進出口1355億美元,下降1%。
“除了個別地方外,其他地區是符合預期的,例如中西部地區進出口增速明顯。上海雖然總體是下降的,但是出口依然處于增長狀態,這一點符合上海處于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時期。”劉熀松告訴本報記者。
劉認為隨著美國實體經濟的不斷復蘇,整個外貿形勢都會向好,從海關公布的數據就可以看出,在去年四季度外貿增速嚴重放緩的長三角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增長,其中江蘇、浙江增速顯著。
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在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較快增長,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勢顯著。前4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17.6%,占出口總值的58.5%。
“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上海的外貿出口仍然會增長乏力,因為上海已經不再是傳統制造業的聚集地,而新興的制造業又沒有起來。”陳維如是認為。
劉熀松也指出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產業轉移會對該地區的外貿增長造成長期的影響,而解決這一局面的關鍵就是能夠生產附加值更高的出口產品。
“上海的傳統產品貿易很弱,高科技產品出口乏力,出口、內銷都不行,所以上海要用戰略性的眼光培植若干實體制造業項目,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陳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