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縫供應鏈減少糧食損耗
2013-3-6 9:4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洪濤
糧食供應鏈是指在糧食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從糧食生產資料的采購到糧食的生產、加工,最后到將糧食和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上、下游所有組織形成的網鏈結構。用更緊密的無縫供應鏈可以減少糧食環節的損耗和浪費。其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
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以糧食加工企業為供應鏈的核心,通過整合上游種植戶、下游批發、零售企業,并借助學研機構、物流企業、金融機構等優勢對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模式。糧食加工企業與上下游相關企業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就利潤分配、統一管理、風險共擔等方面內容達成一致。在運作的工程中,加工企業整合生產與銷售信息,提供給農戶及銷售商,降低供應鏈的整體成本,實現各個環節的協同。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批發市場是我國糧食流通的主要渠道,對保障城市供應、解決糧食“賣難”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據調查,我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比例超過80%。糧食批發市場在供應鏈中處于關鍵地位,它連接上游的糧農或生產基地和下游的糧店、超市、次級批發商及消費者,協調整個運作過程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使其形成一個關系密集的網鏈結構。
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糧店、超市作為零售商的代表,是糧食銷售終端,是糧食經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西方發達國家,糧食大多數在連鎖超市銷售,歐美等發達國家連鎖經營的生鮮食品占總消費的80%,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95%。以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有效地解決了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的問題,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零售商作為整個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領導和管理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向上游延伸形成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配備完善的物流體系和信息系統。向下游延伸使其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及時掌握和分析復雜變化的市場需求,使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無縫銜接。
以第三方物配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以第三方物配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就是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整條供應鏈的橋梁,分別與供應鏈中的各成員(生產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商等)建立一種戰略伙伴關系,使得整條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暢通無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為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和整個社會帶來效益。
以糧食外貿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貿易國和消費國,2001年以來1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提高,對帶動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解決“三農”問題意義重大。2012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超過1700億美元。
在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糧食外貿企業為核心的糧食供應鏈。在這種模式中,糧食外貿企業接收國外訂單,指導國內農戶生產,收集國外需求信息,反饋給國內農戶,是連接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橋梁,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糧食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的模式。糧食專業合作組織模式是指以合作組織為主導的“糧農(或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超市”所形成的供應鏈。它上聯糧農/家庭農場,下聯農產品加工企業/糧店、超市,橫向與農資農具生產商等企業形成合作關系。
由于這種模式已經將合作社提升到獨立投資的層面,對合作社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日本、韓國等較為普遍。但在我國應用的比較少,主要存在于東部及沿海地區,在中西部地區,這種模式相對較少。
創新糧食供應鏈模式。“五里明模式”:黑龍江銀行肇東支行“五里明模式”是以“公司+合作社+糧農+銀行+信托+政府+科技”為核心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產品。信托元素的引入,將糧農手中最具價值的土地成為可抵押的資產,解決了當前金融機構為農村貸款缺乏有效抵押品這一問題。糧食具有較高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低收益等特征,與金融資本追求利潤、規避風險的屬性相矛盾,嚴重制約了金融機構向糧農地區提供金融支持,只有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才能緩解這對矛盾,才能促使金融機構提高對糧農的信貸支持力度,持續地為糧農提供大規模的金融服務。
網絡賣糧模式:隨著信息等科技發展,網絡平臺或網站主導的供應鏈模式出現,如批發交易有“中國糧食網上市場”,零售有中糧“我買網”(www.womai.com)模式,是兩個不同的供應鏈模式,前者是B2B2C的模式,后者是B2C模式。此外還有博客賣糧、微博賣糧等形式。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協會常務理事、農業部農產品市場流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