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我國糧食供應鏈體系?
2013-3-6 9:4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礎。因此,需要全面把握我國糧食安全。然而,糧食供應鏈條中間環節眾多,不僅僅要抓好糧食生產,還需要不斷推進糧食流通市場的整合發展。那么,該如何構建糧食供應鏈保障我國糧食供應安全、穩定?
觀點一
亟待加強糧食產后供應鏈體系建設
□ 張雨航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的生存之本,而我國又是人口大國。因此,糧食問題在我國國民生計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日前有關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嚴重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據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我國每年的糧食產后,僅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達700億斤以上。這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嚴重威脅著國家糧食經濟市場的穩定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流通格局從“南糧北調”向“北糧南運”的改變,東北地區在國家糧食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糧食儲運問題卻成為了糧食物流中的一大瓶頸。
目前,我國糧食物流總體表現為倉容空間不足、運輸設備低效,一直處于“效率低但損耗大、成本高卻利潤少”的狀態。無論是在糧食存儲方面,還是在糧食運輸方面,以及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等環節上,物流基建和技術水平都落后于發達國家。由于我國工業發展滯后、糧食產業鏈條短、組織化程度低、整體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導致了東北大量原糧外銷,這不僅造成了糧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同時,還極大地增加了鐵路運輸的壓力。
現如今,隨著糧食產量的逐漸增加,這一矛盾也將變得更加突出。眼下,如何加強糧食產后的供應鏈體系建設,已成為解決我國糧食產后損失嚴重的重要課題之一。
鑒于以上我國糧食物流存在的種種弊端,我們應該結合國內糧食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加強糧食儲運體系建設,積極打造現代化的糧食物流體系,以此來保障我國糧食的儲運安全和提高我國糧食的流通效率。
在糧食儲運方面,國家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強糧食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倉儲環節上進行糧情監測、谷物冷卻、環流熏蒸、機械通風等現代化技術設施配套;在運輸環節上增加散糧的計重、自動接卸設備和專業運輸工具等等。通過打造現代化糧食物流體系,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糧食物流設施設備的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同時,還能夠使糧食物流的各個環節無縫地銜接,實現“效率高、損耗小、成本低、利潤多”的理想發展趨勢。
另外,我們還要加強糧食物流人才的培養工作,以及糧食物流的技術水平。通過引入高素質、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員,可以提高糧食物流的管理水平,提高糧食的儲運安全;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并引進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和設備,可以實現加強糧食的儲存、運輸和加工等各個環節的現代化建設,進而推動我國糧食物流的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觀點二
糧食供應鏈體系建設關鍵在“鏈”
□ 譚支雄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生產與流通關系國計民生,構建糧食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糧食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糧食市場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糧食產業鏈,行政區劃等因素導致的“分割”特色明顯,糧食生產、收購、運輸、倉儲、加工、銷售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安全、高效、協調的供應鏈體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追求“大而全”的發展思路,認為“大而全”就是供應鏈的發展思路,殊不知這也是糧食供應鏈體系建設的誤區。我國建設統一、安全、高效、協調的供應鏈體系任重道遠。
構建糧食供應鏈體系關鍵在“鏈”,市場在配置糧食資源中應起基礎性作用。糧食企業才是“鏈”條的創建者、執行者。糧食企業,特別是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應發展“全產業鏈”型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但千萬不能夠追求“大而全”戰略,應該從現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角度綜合整合資源來發展企業。大的糧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應該具有國際化的視野,積極的走出去,通過控股、參股、聯合經營等方式,融入糧食全球供應鏈中,并在其中發展關鍵性的作用。此外,重視期貨市場的發展,“發現價格”的功能能發揮作用。
構建糧食供應鏈體系關鍵在“鏈”,政府也應該加強糧食供應鏈上的管理與調控。保障市場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是國家對糧食宏觀調控的目的,調空對象主要涉及糧食企業、種植農戶、生產資料生產商和經銷商等等。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各職能部門的協調,形成糧食產業協調機制,要制定統一的糧食生產、采購、加工、運輸、儲存、消費的糧食產業政策,為糧食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強對糧食生產要素市場和糧食流通市場秩序進行規范。
另一方面,加強糧食生產、流通與消費之間進行有效平衡。在糧食消費方面,既要滿足糧食的消費需求,也要促進糧食的合理消費,特別要防止糧食消費過程中的人為浪費。此外,糧食安全問題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議題。
(作者單位:湖北物流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