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自貿區首談摸底
2013-3-29 10:12:00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年磨劍,一朝出鞘。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首輪談判于3月28日在韓國首爾落幕,一些初步成果已經顯露。
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在此次談判中,中日韓三國就協商基本方針、細則達成一致,并商議了協商范圍、協商小組構成和其他行政事項。
該報道稱,中日韓三國FTA協商范圍將以三國共同研究報告為依據,必要時將增加新的內容。商品、服務、投資等領域的協商將同時進行。商品領域協商將采取雙方協商和三方協商同步進行的方式,服務、投資、法律領域原則上按照三方協商方式進行。關于協商小組的構成,三國間部分意見已達成一致,對仍存在分歧的內容將繼續進行商議。“作為首輪談判,這樣的結果還可以。”商務部研究院亞洲非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徐長文表示。他認為,雖然沒有取得更為實質的成果,但三國在經濟上互相需要,都有建成自貿區的意愿,本輪談判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徐長文還表示,由于政治氛圍將對三國談判的進程產生很大影響,加之目前這三國間還沒有任何兩國達成雙邊自貿區協議,因此要建成三國共同的自貿區在短期內難以實現。“中日韓FTA談判應由易到難,逐步增加共識,才能水到渠成。”他說。
首輪談判中,關于商品(原產地、通關程序、貿易簡單化、貿易救濟)、服務、投資、其他(競爭、透明性、解決糾紛)等領域的協商小組已達成協議,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等領域是否包括在協商范圍之內將繼續進行商議。
三方還就減讓關稅等具體技術性細節交換了意見,今后仍將繼續進行協商。三國將于今年6~7月間在中國舉行第二輪談判。
“這次談判實際是三國互相摸清底線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沈銘輝表示,談判是相互妥協的過程,各國都有優勢和劣勢商品,如何在這些特定商品上進行妥協需要抉擇,本輪談判即是理清該把哪些商品放到談判的“籃子”里。
沈銘輝還表示,除去商品,三國的服務部門恐怕只能實現部分開放。“尤其是金融領域,在我國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難以談成。”
他進一步指出,三國的談判還會涉及非傳統條款,如國企、國內規章制度等如何取得協調一致。“此外,中日韓自貿協定如何形成區別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關乎國際規則制定。我認為其意義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