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新歐”國際鐵路 內陸開放新支點
2013-3-22 10:11:0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端連著重慶,一端伸向德國杜伊斯堡,中歐貿易新通道首迎歐洲回程貨
3月18日下午,滿載著41個集裝箱、價值630萬歐元汽車關鍵零部件的火車,在駛離德國后,順利抵達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這是“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開行以來的首趟回程貨班列,也是歐洲經阿拉山口到中國的首趟回程專列,標志著“渝新歐”站上了常態化、成熟化運行的新起點。
全長達11179公里的“渝新歐”,猶如一條橫穿亞歐大陸的貿易大動脈,一端連著中國內陸腹地重慶,一端伸向歐洲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德國杜伊斯堡。這中間,還要先后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
“渝新歐”的貫通,讓重慶成為南線亞歐大陸橋的新起點,更為中國進一步推進西部開發開放提供了一個新支點。
尋找比沿海更便捷的開放新通道
看中國地圖,重慶地處內陸腹地,不沿邊、不靠海,距離出海口2000多公里。
過去重慶產品出口,要么向東、向南,經上海、深圳再“漂洋出海”;要么向北,經哈爾濱遠赴歐洲,均路遙時長。當然,也可以直接坐飛機走空運,但費用極高。
這種掣肘,近年來尤顯突出。隨著惠普、廣達等IT業巨頭紛至沓來,重慶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2012年筆記本電腦產量已突破4200萬臺,其中九成遠銷海外。如何找到一條暢通省時且成本較低的物流通道,成為重慶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關鍵一環。
其實,打開世界地圖,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尋找重慶的方位時,不由眼睛一亮:向西,從重慶到歐洲,不是比從沿海更近嗎?這不就是擴大開放的“新通道”嗎?
視野變則思路變,思路變則天地闊。從重慶出發,經西安、烏魯木齊,到達邊境口岸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堡,這條橫貫亞歐的貨物運輸大通道,讓中國西部的重慶成為了南線歐亞大陸橋的新起點、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2011年3月19日,“渝新歐”首趟班列正式開行,并逐步顯現出競爭優勢:與海運比,“渝新歐”全程僅16天左右,可節省20多天,雖然價格相對貴一些,但可節省時間加快資金周轉,減少利息成本,這一點在IT等高附加值產品上體現更明顯。與空運比,價格僅相當于其1/4—1/5。
“渝新歐”開行兩年來,頻次不斷加密,已成功運行59列班次。
同時,運價也在不斷降低。每個標準集裝箱每公里的運價,由最初的1美元降至現在的0.7美元左右,而隨著班列的頻次增多和雙向開行,這一數字有望降至0.6美元以內,綜合運輸成本與海運價格基本持平。
以創新思維暢通南線亞歐大陸橋
其實,南線亞歐大陸橋早已修通,也曾有企業或地區試圖通過這條大陸橋將貨物運輸到歐洲去,并實現常態化運營,但幾乎沒有成功者。
難題是顯而易見的:途經數個國家,每個國家語言文字不同、托運方法和程序不同、收費標準不同、海關檢查要求也不同,這些給跨境運輸帶來了諸多障礙。而且,一路上溫差極端時可達70℃,鐵路軌距也不一,有標軌有寬軌,需要進行兩次吊裝換軌。
突破難題靠創新。2011年5月,重慶港被納入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后來,各方經多輪談判磋商,進一步簡化了通關流程。目前,“渝新歐”班列在重慶一次報關及查驗,沿途各國海關“一卡通”,不再重復查驗,平均通關時間僅12小時,貨物在口岸的滯留時間只占全程運輸時間的17%。
隨著圍繞“渝新歐”的多邊磋商的逐步深化,2012年4月,中、哈、俄、德四國的鐵路龍頭企業與重慶市政府合資組建了“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搭建起統一有效的服務平臺。
一些技術難題也逐步得到解決。重慶成功自主研發了集裝箱衛星定位跟蹤系統,應用于“渝新歐”班列。通過采用這種“電子鎖”,可以監測車門開關狀態保障貨物在線運行安全,還可對整個班列運行過程的時速、溫度、地點、運行里程等信息實現監控。
為使電子產品、儀表設備等貨物在寒冷季節順利通過沿途高寒地區,重慶及承運方還專門定制了“防寒服”,增強它們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今年1月15日,“渝新歐”成功開行了冬季運輸集裝箱全程測試班列。
改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對外開放格局
“渝新歐”鐵路運行兩年來,開放集聚效應日漸顯現。如今,已有4趟運載著上海、昆山等地貨物的異地班列,由重慶中轉,經“渝新歐”發往歐洲。馬士基、中遠、TNT、DB等一大批國際物流巨頭,也跟隨“渝新歐”的軌跡,紛紛進渝。
“短期看,‘渝新歐’鐵路大通道是為滿足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物流需求;長期看,是讓重慶及周邊地區擁有更多快捷、穩定和低廉的優質出口通道,也為中歐之間經貿往來增添了新的選擇。”重慶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表示。
“作為內陸城市,重慶對外開放比沿海城市難度更大,這也是中國內陸城市的普遍困惑。”重慶市社科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王秀模認為,過去,我國貨物出口總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渝新歐”正悄然改變著這一傳統的對外開放格局,也使山城成功轉型為開放橋頭堡,這種思路創新對眾多內陸城市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從沿海興起的開發開放,全面深入地推進到內陸腹心地帶,“渝新歐”更能體現出戰略價值:一是打破了以東部沿海為重點的對外貿易格局,二是加快實現亞歐鐵路一體化建設,三是搭建起與沿途國家的經濟聯系與文化交往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