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管理案例

劉寶紅:供應鏈的"推""拉"結合

2013-12-6 10: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自從有了孩子,周末午飯一般都較晚:孩子們早晨要睡覺,我正好寫文章、回復讀者的郵件等。等一家人趕到附近的小飯館,中午營業也快結束了,工作人員一邊服務最后一批客人,一邊準備晚上的業務。有的拿出一箱豆角來,一個個摘凈;有的在包小餛飩、餃子,放在冰箱里備用。他們預計有人下頓要點這些,所以在提前準備。用供應鏈上的術語講,就是"推"式生產。這樣,客人到時候一下單,沒多久菜就能上齊。家里做飯沒有飯館快,就是因為家里做飯是"拉"式生產,一切都是現做。

  推式生產不但縮短了交貨周期,而且充分利用了產能,例如在不忙的時候,服務員可以幫忙摘豆角,這樣就不用按照需求高峰來準備產能,總體成本也較低。當然,推式生產的風險是萬一需求沒了,或者沒有按時來怎么辦?所以,"推"到一定地步,就得變成"拉",即由客戶的訂單來拉動,以控制庫存積壓風險。例如沒有人點菜,小飯館就不把豆角炒成干煸四季豆,也不把小餛飩提前下出來。推式生產有庫存風險,但單純的拉式生產也并不完美:訂單有了,雖然沒有需求風險,但因為要貨急,供應風險大增。用庫存控制專家程曉華先生的話說,就是"MRP緊張:例如客戶給的交期是三周,你的零部件需要五周才能到齊,加工組裝時間還不算,趕工加急,總成本往往更高。

  所以,盡管都在說拉式驅動的好處,很少有供應鏈是純"拉"式的;幾乎所有的供應鏈都是"推"與"拉"結合。那"推"與"拉"的結合點應該設在哪里?最近讀沃頓商學院馬歇爾·費雪(MarshallFisher)的文章,找到了答案:能預測的用"推",不能預測的部分用"拉"。定制化程度越高,預測準確度越低,"推""拉"結合點離最終客戶越遠。例如在多種少量的設備行業,產品配置多樣化,制造商主要依賴客戶訂單來驅動生產組裝,"推""拉"結合點在零部件采購環節----對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會按照預測驅動供應商生產("推"),等到客戶訂單來了,再進行最后產品的組裝("拉");對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到客戶訂單后再給供應商下單,"推""拉"結合點離客戶更遠。相反,標準化程度越高,預測準確度越高,"推"與"拉"的結合點就與最終消費點更近。例如自來水的消費預測相對準確多了,"推""拉"結合點離最終消費者就更近,即在我們一打開水龍頭的那一剎那。

  此外,對產品的時效性要求越高,"推"與"拉"的結合點就離消費點越近。例如大型設備的關鍵備件,一旦停機待料,損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業,備件供應鏈的"推""拉"結合點就在客戶的生產設施附近。例如我在管理一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全球備件計劃時,一億多美金的備件庫存,有20多個庫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每個主要地區,80多個寄售庫存點就直接建在芯片生產廠現場。這樣一旦客戶停機待料,四個小時內,95%以上的備件就送達現場。在航空業也有類似的指標,一旦飛機因備件不到位,沒法起飛,備件的交貨時間也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這樣做違背了需求預測的準確性要求,因為非易耗備件的需求一般很難預測,即使你能大致預測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時候需要。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很高的庫存水平、很低的庫存周轉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設備行業,備件的庫存周轉率動輒就一兩次,這意味著手頭平均備半年到一年的料。國防業就更低,例如美國空軍的備件周轉率連1都不到。

  在供應鏈領域,很多最佳實踐都與有效定位"推""拉"結合點有關。例如戴爾的直銷模式在成品層次是典型的"拉"式供應鏈,不見訂單不組裝;但在零部件階段,卻是典型的"推"式供應鏈,因為這些原材料就如小飯館的豆角,通用性高,用量可預測。惠普有名的"延遲戰略"(Postponement)也是同理:產品的共同部分好預測,用"推"式生產,以取得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差異化部分用"拉"式生產,以降低需求變動帶來的庫存風險。直銷模式和延遲戰略的成功,就在于完美結合"推"與"拉"。

  "推""拉"結合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在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公司,這一結合點也可能隨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變化。例如戴爾剛創立直銷模式時,計算機是創新性產品,機型配置多、成品降價速度快,成品層次的預測準確度低,庫存風險成本高,直銷模式是總成本最低的供應鏈模式。但是,這些年計算機成為大眾商品,配置越來越標準化,預測的準確性也越來越高,"推""拉"的最優結合點從生產商處前移到零售商,即生產商按照預測批量生產,批量供貨給零售商,在零售商處變為"拉"。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規模效益,所以整體供應鏈成本最低。相反,戴爾的直銷模式還是單件生產、單件遞送,在計算機庫存風險成本顯著降低的情況下,高昂的運營成本再也沒法從庫存風險成本節支來抵消,直銷模式的總成本不再最低。戴爾這幾年江河日下,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沒法有效轉型供應鏈,實現"推""拉"的最優組合。當然,這后面還有很多原因,限于篇幅暫不詳表。

  "推""拉"結合點選擇適當,會有效地平衡供應鏈的響應速度、成本和服務水平。相反,"推""拉"結合點選擇失當,則會造成諸多問題,增加供應鏈的總成本。例如時裝行業常見的訂貨會模式下,"推"與"拉"的結合點在經銷商處,品牌生產商要求經銷商提前兩個季度左右訂貨,由經銷商的訂單驅動整個供應鏈。這里的問題對品牌商而言是"拉"式生產,對經銷商則是"推"式進貨,即他們的訂單得依賴預測(想想看,哪個消費者會提前半年下單呢?),而其預測準確度很低。例如大夏天,那些經銷商,尤其是小店主們哪能預測冬天會流行什么,自己的店面能賣掉多少?所以這預測無疑于賭博。賭博的結果要么是短缺,要么是積壓。積壓看上去壓地是經銷商的資金、虧地是經銷商的本,其實品牌商也得一起買單:經銷商資金積壓,就沒錢訂下季度的貨,品牌商以后的生意從哪里來?積壓庫存八成得打折出售;經常打折,對品牌的損傷程度能小嗎?品牌商花那么多資源建起的品牌,就在一次次折價中貶值。這就是為什么品牌商看上去是只賺不賠的生意,卻有那么多的品牌商陷入困境的原因。

  那么,時尚行業的"拉"與"推"的理想結合點應該在哪里?品牌生產商處。因為品牌生產商設計時裝,對流行時尚的理解最深,而且可以整合不同經銷商的需求,預測準確度更高。這道理其實也不難,深受訂貨會之苦的時尚行業也懂得。訂貨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經銷商、品牌商是不同的業務實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訂單是經銷商對品牌商的承諾,是雙方博弈的結果。但從供應鏈的角度看,這種博弈的結果是次優化的,造成品牌商、經銷商的雙輸局面。而解決方案有二,其一是品牌商的豎向集成,進入零售領域,例如李寧這兩年做的,就是為加強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度,更好地組合"推"與"拉"。這也是Zara成功的一大原因。重資產做直營是個大舉措,不但要求投入大量資本,而且對運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渠道運營與品牌的設計、生產不盡相同。其二是理順與渠道的關系,增進合作關系,通過改善信息流來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例如及時共享零售的早期銷售數據,調整品牌商的生產計劃。這就如MarshallFisher的研究中表明的,時裝業的預測準確度很低,但在早期銷售數據基礎上修正預測,可以大幅度提高預測準確度。方案二要求更高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當公司不具備這樣的管理能力時,就選用豎向集成,進入方案一的模式。

  跟"做"還是"買"(MakeorBuy)一樣,"推"與"拉"是供應鏈管理上最根本的決策之一。"推"式生產有規模效益,但庫存風險大;"拉"式生產降低了庫存風險,但同時也喪失規模效益。片面宣傳任何一種方式,尤其是這些年對"拉"式供應鏈的熱捧,都忽視了供應鏈管理的根本準則,誤導大過指導。這也要求職業人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不但能理解"是什么",而且要明白"為什么",就如密西根大學教授Hopp在《供應鏈科學》(SupplyChainScience)一書中說的,要理解供應鏈的科學部分。這也是合理結合"推"與"拉"的關鍵。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