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經濟五大挑戰
2013-12-19 11:22:00 來源:《小康·財智》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走過2013,迎來2014,世界經濟將呈現怎樣的局面?量化寬松如何退出?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增長能否持續?新興市場國家是否真的會拖累全球呢?
陳鳳英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野村證券近日發布報告稱,2013年即將進入尾聲,危機時代也將真正結束。其實,這次金融危機就是華爾街風暴,隨著風險轉移到了歐洲,危機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金融危機轉為了主權債務危機。目前的整體形勢,在我看來,危機的尾部風險依然存在,主要看新興市場是否會被危機化。它的風險在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在于美國如何把貨幣政策作為一個真正退出的最后階段。我認為,貨幣政策真正退出,可能不是明年,而是后年,美國的利率開始上升。
回顧2013 底部震蕩徘徊
2013年即將結束,概括這一年全球經濟的表現,我認為,首先,還是處在底部震蕩徘徊階段。依據IMF的報告,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3.2%,2013年增長2.9%,2012-2013年世界經濟都是在底部徘徊。
其次,2013年是全球加速轉型的一年。這一點,歐洲最為明顯。主權債務危機后,歐洲宏觀政策上加速調整,例如歐洲的整合,金融交易稅的起征,全球的金融監管,等等。美國也在調整,美國加強了金融罰款,調整了金融政策。其實大家一直議論紛紛的美國財政懸崖問題也是一個經濟調整政策。伯南克提出要退出量化寬松,也是在預期調整。全球最大的調整在中國,從新一屆政府上臺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的調整影響著全球。另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都在調整經濟,包括印度說要開放,巴西和俄羅斯說要轉型。
2013年全球經濟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多邊談判重啟與區域合作高潮再起的疊加。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處于世界貿易關系的中心,是當今唯一規范全球貿易的國際組織,在WTO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完成的談判自啟動以來一再陷入僵局或停滯,今年已進入第12個年頭。不過,年中WTO新總干事羅伯托·阿澤維多上任打破了多哈回合談判僵局,多邊談判得以重啟。
另外,今年是雙邊合作、區域合作高潮迭起的一年,大家都在談雙邊合作、區域合作,TPP(跨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從2011年美國加入,到今年一共進行了十九輪的談判,二十輪談判即將開始,其成員也增加到了12個。歐美TTI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第二輪談判也已經結束。還有,中國也在談合作,我們與東亞三國談,與澳大利亞談,現在又提出要和歐洲談。這一年,雙邊合作和多邊談判雙龍頭式地重新啟動了全新的全球化。不過,與以往的全球化談判不同,原來大家都在爭市場,現在則都在爭規則。全球競爭已經由市場爭奪轉向了規則制定的博弈。
2013年世界經濟表現出的這些特征均凸顯了后危機時期全球經濟發展中的特點和難點,后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將在震蕩中回升,競爭中合作。
展望2014 筑底企穩回升
相比2013年,在2014年,所有經濟體都有可能有個不錯的發展,IMF報告統計的189個經濟體中只有4個是負增長,歐洲兩個——塞浦路斯和斯洛文尼亞,以及拉美的巴巴多斯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都是非常小的經濟體,而2013年經濟負增長的經濟體有16個,歐洲就有10個。所以,我認為,2014年將是世界經濟“筑底回升”的一年。
從預測數據看,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將由2013年的2.9%提高到3.6%,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將由1.2%提高到2%,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將由4.5%上升到5.1%。
同時還有個好消息,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在2014年也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正能量。特別是國際貿易增長將由2.9%上升到4.9%,再次高于世界經濟增長,這也應該稱得上是一種后危機時期的常態發展。
從大的經濟體看,歐洲經濟肯定要比今年好,歐洲今年全年下降0.4%,明年可能是正增長1%。對歐洲的情況,有人還在杞人憂天,它的問題確實還存在,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已經從重癥病房移到了普通病房監護,歐洲正增長對世界就是個利好消息。
美國的情況也很不錯。財政懸崖基本解決了,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每月減赤字850億美元,其結果就是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0.5-0.7個百分點,所以今年美國經濟是低增長。但2013年財年,美國財政赤字由2012年的11000億美元下降到了6800億美元,這絕對是個好事。美國的財政問題依然存在,明年1月份財政上限問題還要鬧,但它是個政治問題,不是個經濟問題,不用擔心。
日本經濟要比今年差,它的消費稅要從5%增到8%,消費將受到限制,這是一步非常危險的棋,但不得不走。日本的財政赤字太大,如果再有通脹出現,它的債務壓力非常巨大,所以只能增稅解決債務問題。但這一舉措又會把消費拉動經濟這塊給抵消,所以大家都在預測日本今年可能有2%的增長,明年可能就是1.2%,日本自己最樂觀的預測也就是1.6%的增長。
中國的情況也沒問題,IMF報告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是7.7%,明年7.5%-7.8%,基本持平。很多人都說IMF報告樂觀,OECD的報告更樂觀,預計中國明年8.2%。“三中全會”后,大家都在修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均將處于后危機時期,全球經濟仍將在深刻調整與變革中。發達國家經濟企穩,新興市場經濟增速回落。世界經濟將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和以中國引領的新興經濟體的共同牽引下,持續溫和增長,但全球發展依然參差不齊。
新興市場的日子不好過
有亮點,也有風險點。2014年全球經濟的風險與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美國的量化寬松要真真實實地退出,這個退出過程中,全球資本將加速回流美國,新興市場國家將可能面臨資本外流,泡沫進一步破裂的風險。有人統計說,這5年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已經放出了5萬億美元,其中4萬億美元流向了新興市場,一旦量化寬松退出,這部分資本一定會有相當比例回流美國。實際上,今年的7月、8月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外流量其實很少,但這些國家還是出現了貨幣貶值,為了減少這種資本外流,這些國家原本應該降息,但卻不得不改為了升息。
2014年,新興市場依然是個風險年,它的日子不會好過,一條主線就是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因為這影響著國際資本的流向和大宗商品的價格,這樣直接影響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走勢。不過,不好過不等于衰退,不等于危機。我認為,只要中國不發生危機,個別新興市場國家出現危機也不會引起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危機。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們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證開局的勝利。
第二,日本“安倍經濟學”成敗問題,一旦流產,或引發日本債務危機與銀行系統性危機,亞洲國家首當其沖。“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給日本經濟帶來了短暫的“蜜月期”,但第三支箭“結構改革”卻已陷入了僵局,改不動了。日本的產業空心化嚴重,資源緊缺,尤其是大地震后核能停止使用更是加劇了它的能源壓力,再加上日本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它的經濟結構調整非常困難,受到很多限制。
第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突然滑落的風險,這將引發新興資源出口國家國際支付與國內資金鏈斷裂風險。
第四,全球超大排他性區域自貿安排,如TPP和TTIP等,將使全球市場碎片化,規則制定壟斷化,全球化進程遭遇新挫折。
第五,亞洲地緣政治尤其是地緣安全風險。人是有理性的,但也有可能判斷失誤,擦槍走火。這是亞洲面臨的一個最大的風險。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