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快遞產業回眸與展望
2013-1-16 9:4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徐勇
快遞業務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網購”快遞量比重進一步提高
2012年,由于我國處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和受到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影響,經濟增長出現了下降的態勢。但是,快遞產業增長依然強勁。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測算,2012年快遞產業業務量呈現40%以上的增長速度,業務量將達到56億件左右,業務收入將達到1080億元左右。其中,“網購”快遞業務量占到63%,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這是由于民營快遞企業的低價競爭與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助推了“網購”快遞的高速發展,讓“網購”變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半p十一”日均最高快件量突破3000萬件,創歷史日均快件量新高。
政府部門出臺政策和標準,進一步加大對快遞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修改《郵政法》的決定設立省以下郵政監管機構,三級郵政管理體制建立;郵政業相繼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年至2015年)》和《“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六部委聯合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物流領域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快遞業;國家郵政局和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快遞服務與網絡零售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七個政策措施促進二者協同發展;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快遞服務》系列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快遞運單》國家標準和《快遞服務與電子信息交換標準化指南》行業標準也正是實施。
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民營快遞的體量進一步增大
在2012年9月,日均突破200萬件的快遞企業達到了6家。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測算,這6家內資快遞企業占到快遞業務量市場份額占到了82%左右,其中前4家占到了63%以上,同比上升了9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民營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市場份額已經占到了84%,同比增長了4個百分點。在國際快遞,外資快遞企業依然處在主導地位,快遞業務量市場份額占到77%左右同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這表明民營快遞正在崛起,順豐速運的國際化、圓通速遞的包機和申通快遞成為中國快件量最大的企業均具有里程碑意義。與此同時,郵政速遞物流A股IPO通過審核,它為內資快遞
企業上市起到了示范與引領作用。
快遞企業利潤進一步下降,優勝劣汰與兼并
重組進一步加快
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測算,2012年內資快遞企業
平均利潤在3%~5%,同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左右。由
于價格競爭的態勢沒有改變,用工等成本不斷上
漲,快遞企業“微利化”、利潤平均化趨勢日趨顯
著,出現了部分快遞企業業務量不足而持續虧損
現象,他們不得不面臨優勝劣汰或者被兼并重組
的挑戰。從2012年年初開始,星辰急便重組鑫飛鴻
后倒閉;鑫飛鴻被中鐵物流兼并,更名為飛豹快
遞;天天快遞被再次被重組;希伊艾斯被紅樓集團
重組更名為國通快遞等案例相繼發生,是快遞產
業進入“十二五”時期最多的一年。
競爭向產業上下游延伸,快遞企業與電商相
互跨界進一步加劇
2012年電商自快遞建物流不斷擴張,力促消費者“最后一公里”個性化體驗最佳,從而擴大自身在“網購”零售業的市場份額。像京東、凡客、易訊、蘇寧易購、一號店等均有自建快遞物流,其市場份額在6%左右。由于他們采取的是用商品銷售的利潤補貼快遞物流,持續的虧損又讓他們不得不開放快遞物流平臺。內資快遞企業在“微利化”的情況下向電商平臺或電商“跨界”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多數快遞企業“跨界”的情況看,效果不明顯?傮w的情況是“跨界容易越界難”。
航空快件量的比重進一步提升
2012年,順豐速運自有飛機和包機達到27架;郵政速遞物流自有飛機達到17架;圓通速遞包機3架;聯邦快遞包機2架;聯合包裹包機2架,較2011年增加了6架。快遞企業通過全貨機運輸部分快件外,主要還是通過客機的“腹艙”運輸快件。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測算,航空快件占到全部快件量25%以上,航空快件已經占到航空貨運量35%左右,是增速最快的一年。航空快遞為快遞實現800公里以上“次日達”提供了快捷的交通工具,是快遞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標志之一。
外資快遞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
2012年9月6日,國家郵政局批準美國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美國聯合包裹)經營國內快遞業務。聯邦快遞首批獲準在深圳、廣州、杭州、上海、天津、大連、鄭州、成都8個城市,聯合包裹首批獲準在深圳、廣州、西安、上海、天津5個城市,分別開展除國內信件外的國內快遞業務。這是我國政府履行入世承諾的舉措,也是我國國內快遞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快遞企業規范遇到瓶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凸顯
主要表現在:民營快遞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沒有向價值競爭轉變,企業的利潤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沒有跳出“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的怪圈。在“雙十一”、“雙十二”期間沒有快遞企業按照價值規律采取“浮動式”定價機制調整市場需求。盡管快遞企業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暴倉”現象由去年出現在集散分撥中心向快遞站點轉移;快遞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惡性危險品引發的事故呈現上升趨勢,快遞客戶的信息出現了“倒賣”現象;特許加盟模式民營快遞企業是否向自營模式轉變依然存在困惑;“網購”快遞與商務快遞比例失調;快遞車輛技術標準和快遞電動三輪車技術標準尚未出臺,制約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規范發展。(作者系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