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 浙江先行踐試
2012-9-25 10: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24日下午兩點,由省銀監局舉辦的“浙江省小微企業金融還款與擔保創新現場推進會”在上虞舉行。會議召集了省內眾多銀行機構,圍繞當前對小微企業的金融創新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省銀監局局長韓沂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小微企業融資本身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擔保難、貸款難、還款難以及金融服務配套等問題環環相扣。浙江作為小微企業數量占比超九成的民營經濟大省,做好小微企業融資工作對于促進浙江銀行業及浙江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次會議著力于通過銀行體系金融創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此次推進會的重點也是亮點,即在于省內銀行機構對小微企業還款方式及擔保方式的創新。今年4月,在省銀監局主持開展銀行還款方式創新和信用貸款試點、出臺《浙江省銀監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的推動下,包括華夏銀行紹興分行、紹興銀行及工行衢州分行等在內的一大批省內金融機構先行試點,創新方式包括年審制還款方式、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
小微企業融資“難”在何處?
省銀監局工作人員對浙商網記者表示,一方面,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銀企信息不對稱造成銀行對小微企業進行全面客觀的信用等級評估難度很大,銀行在自身管控體系約束下難以為小微企業提供放貸;另一方面,依賴于抵押擔保貸款的小微企業實際上缺乏傳統的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資產,這使得其在貸款過程中獲得銀行授信的難度增加。
因此,在固有機制、體制限制及信息共享難、擔保體系不健全、銀行管理滯后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面臨諸多難題,尤其是貸款方式和還款方式方面,銀行信貸管理瓶頸非常突出。
除此之外,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及資金流轉與貸款期限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尖銳。相比大中企業,小微企業的資產投資和資金歸集往往呈現急和快的特點,計劃性和預見性相對較弱。因而小微企業貸款大多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且貸款到期后常常需要續貸。
但由于小微企業自身積累少,內源性融資能力較弱,加之貸款到期時間與企業資金歸集時間往往并不一致,客觀上促使小微企業需要通過正常現金歸流以外的渠道進行“轉貸”,不僅增加小微企業流動性壓力,提高企業財務成本,也為高利貸滋生創造了空間,并間接加大銀行信貸風險。
“兩創新”突破“兩瓶頸”
針對上述問題,省銀監局今年以來指導銀行機構按照先行先試和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打破固有的信貸理念,積極開展還款方式創新探索和試點,并安排試點銀行在本次推進會現場介紹本行試點情況及推廣經驗。
華夏銀行紹興分行行長李華在會上表示,華夏銀行目前推出的還款創新方式主要為小微企業“年審制”貸款業務。具體而言,即在企業貸款到期前,銀行提前開展授信審查、審批,符合銀行年審條件的客戶無需歸還原貸款、無需簽訂新合同即可自動延長貸款期限。據李行長介紹,截止8月底,華夏銀行已發放年審制貸款126戶,放款金額達4.06億元。
但年審制業務創新帶來一個挑戰,即需要銀行突破原來合同文本的法律障礙和原有的業務系統制約。紹興銀行行長助理吳維杠表示,紹興銀行已設計了專用合同文本,對所涉及的還款期限等做動態調整。
在紹興銀行的“年審工廠”中,年審的目的主要是判斷企業是否具備還款和續借的無縫對接資質。借款企業只要通過銀行年審和到期風險復查,就可以不籌措資金歸還到期貸款,不重新辦理續貸手續而實現帶寬期限的自動延長。
除了年審制外,其他還款方式如“三年貸”、“還款續貸寶”、“先貸后還”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和產品也紛紛涌現。
推進會的另一重點在于擔保方式創新的交流和推廣。針對小微企業抵押物缺乏這一難題,各地銀行機構積極探索,根據企業資金歸集特點、挖掘外部信用信息并結合地方特點推出了“抵轉信”、“百貨商場供應商融資”、“銀稅通”等多種信用貸款產品。截止8月末,全省(不包含寧波)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余額已超過500億元。
金融服務創新將不斷推進
銀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對于小微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實際上,風險防范對于服務于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卻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銀監局衢州分局局長毛長才在會上作報告時就表示,創新舉措推進的一個難點在于銀行“不敢做”,具體表現在推進力度慢和“走歪”。
毛局長認為,由于缺少抵押物,最需要信用貸款的企業正是初創型企業、小微企業。但出于自身風險管控考慮,銀行往往選擇為大中型企業“錦上添花”,而非對小微企業“雪中送炭”。他表示,防范風險的措施很多,不僅僅體現在擔保抵押上。如果能對企業進行充分了解,金融機構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應對這一問題。
上述銀監局工作人員也對記者表示,信用貸款是一方面;而豐富抵押品,如不局限于廠房等固定資產,將范圍擴大至商標權、專利權等其他資產,或許也能作為小微企業融資創新破題的有力工具。(本文來源:浙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