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在我國物流領域的應用
2012-9-1 16:3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戴定一 吳志惠 晏慶華 王丁平
由吳敬璉、馮國經、樊綱、魏杰任學術顧問,由中國物流界資深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顧問丁俊發任主編,并組織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部門、知名企業參加編寫,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2)》。
(上接8月21日A7版)
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在推動集裝箱的貨運安全研究,開發和試點應用智能集裝箱及其相關設備CSD。2009年美國軍火巨頭如Raytheon(雷神公司)、Savi Technology(洛克希德·馬丁的子公司)和國際知名企業如GE、IBM、EDC 等都在加速進行CSD的研發,推進CSD 的試點和應用,積極準備其進入商業化運作,而且都獲得了本國政府和海關的強力支持。
(二)集裝箱技術標準是發達國家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
表1是國際上有關智能集裝箱的一些主要技術標準,在一些基本功能上,如箱號識別、箱體封條、封條編碼、貨運標簽等,已經形成了國際標準。但是在新一代的綜合型安全智能鎖技術領域,尚沒有現成的標準。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十分關注這個領域的競爭,這也是我國利用后發優勢可能實現超越式發展的機會。
三、我國的智能集裝箱探索
我國是集裝箱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但是長期以來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技術和標準領域缺少話語權。盡管如此,國內的相關探索一直沒有停止,并逐漸形成了一批專業團隊,在某些領域甚至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一)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
21世紀初,上港集團副總裁包起帆開始關注采用RFID技術促進集裝箱運輸的智能化問題。并得到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主持了題為“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的項目,歷時8年獲得了成功,被國外專家譽為“實現了集裝箱運輸由告知到感知的革命”。該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通過計算機聯網實現集裝箱的自動識別和信息共享,可以通過實時記錄集裝箱運輸中的信息來監控物流的全過程,目前已應用于中國和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的一部分運輸航線。這個項目已形成國際技術規范,是我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并掌握較高話語權的一個案例。
(二)集裝箱安全智能鎖應用系統
過去,為防止在轉關運輸途中貨柜車門或集裝箱門被不法分子非法開啟進行飛料走私,運送轉關貨物的司機按規定要在口岸領取一次性的機械封志將箱門加封。司機在深圳等業務繁忙口岸排隊辦理加封的過程一般需要30~60分鐘。由于內地經濟的全面發展,口岸與內地之間的轉關業務大幅度增加,因此轉關手續的低效嚴重影響了口岸通關物流。此外這種一次性機械封志防護功能不強,走私分子要偽造復制并不困難。
2007年8月,深圳皇崗口岸啟動“跨境快速通關”項目,試點利用集裝箱安全智能鎖和GPS技術,對往來于香港、澳門的轉關貨物和快遞物品實施轉關運輸自動化監管。2009年6月試點擴大到深圳鹽田港與黃埔口岸車檢場之間的轉關監管。截至2010年8月,裝有電子關鎖的集裝箱運輸車或廂式卡車達5000多輛,電子關鎖轉關使用率日均900多車次,累計約22萬車次。
從試點的實際情況來看,安全智能鎖的應用效益十分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通關效率。由于電子關鎖可以重復使用,企業改變了每次通關都排隊登記、領取關鎖和手工遞交紙質文件的傳統做法,海關也不再需要在有關文件或證件上批注、蓋章,每輛車辦理轉關手續時間從30~60分鐘縮短到3~5秒鐘,通關效率極大提高,并大大加速了集裝箱與港口堆場的周轉效率。集裝箱車輛在海關卡口排長隊的現象徹底消失,鹽田港和黃埔車檢場之間,每輛車平均每天可以多跑一個單程,以UPS和Fedex公司為例,其快件貨物中轉過關比傳統模式快了關鍵的1天時間。
二是提高流程監管嚴密性。安全智能鎖全程監控集裝箱門的狀態,而且防偽性強、堅固耐用,配合風險管理和法制建設,能有效地防范運輸途中發生飛料走私和偷盜搶奪情事,從而防止海關監管貨物在社會普通道路及開放場所中失控,相當于從起運點到目的地建立起一條邏輯上封閉的安全運輸通道。這不僅對海關監管提升了嚴密性和有效性,而且對今后國內各種需要全程監控的特殊物流,如民爆物資、有毒化學品、易腐易損品、液體化工品、食品、藥品、高價值物品等,都有極大的示范意義。
三是降低運營和監管成本。安全智能鎖的應用消除了大量手工操作,使海關關員可從卡口通道撤出,轉而從事風險管理、選擇查驗業務,把人力資源用到刀口上。以黃埔海關車檢場為例,原來需要90人次才能完成的車輛驗放,現在只需18人次對車場通道實行遠程監控和異常處理。出口貨物可安排24小時通關,給快遞等有需要的企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鎖具能重復使用,企業采取租賃方式獲取,完全不增加運作成本。
四是有效降低海關業務風險和廉政風險。海關應用安全智能鎖等設備,直接從車輛、集裝箱等實體獲取信息,既實現通道全自動高速驗放,又可避免或減少執法隨意性,有利于通關流程的透明和提高業務管理的集中度,從而有效降低海關業務風險和廉政風險,提升監管執法水平。
(三)其他探索
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集裝箱生產企業,該企業一直關注集裝箱智能化的方向,并已經形成了一批產品和成功的應用案例。他們研制的干貨集裝箱CSD 及其技術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海關及煙草的貨運監管,智能罐式集裝箱從2008 年開始初步實現商業化銷售,智能冷藏集裝箱已經在山東和中國鐵路試點應用。2007年開始在深圳口岸海關試點集裝箱安全智能鎖應用系統,2008 年在重慶-上海港之間進行了集裝箱電子標簽監管測試,2009 年集裝箱安全智能封志在中國寧波-歐洲安特衛普、歐洲安特衛普-新加坡、歐洲安特衛普-迪拜之間進行了應用測試。對于危化品罐式集裝箱的監管已經在近10家企業開始試點應用。
集裝箱安全智能設備在我國海關應用試點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國海關總署根據口岸監管的要求,積極推進集裝箱安全智能設備的標準制定和應用試點工作。由中集集團、朗升公司、三寶科技等單位研制的CSD及卡口配套設施主要包括集裝箱箱門加封、箱號自動識別、箱體及貨物安全監控報警、操作授權認證、無線加密通信、數據安全傳輸等一系列自動感知和安全監控功能,在海關總署集中開發的信息系統支持下,用于轉關貨物的卡口自動核放。(未完待續)
(本章摘編自《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