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鋼貿資金困局理應引起銀行警醒

2012-8-11 9: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筵本報記者 李協商
    盡管上海地區多家銀行已經承諾增加鋼貿行業的信貸支持,但是相較于1600億元的資金規模,這種安撫的表態也只能從情緒上對鋼貿商予以慰藉,現實的鋼貿信貸危機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形成當前的鋼貿資金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點燃事態的導火索,也有鋼貿行業長期形成的窠臼;既有鋼貿行業自身野蠻擴張的蒙昧,也有銀行監管的疏忽;既有宏觀經濟周期的調整,也有銀行對政策執行的武斷。當輿論的口徑對鋼貿商一致聲討的時候,銀行顯然也需要自省。“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美玉在盒子中毀壞,是誰的過錯呢?難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龜玉的過錯嗎?顯然應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看守人員的失職。
    空單質押、重復質押、虛假騙貸,這些對鋼貿行業的亂象指責,恰恰反映了銀行監管的缺位。對于關乎行業生態健康的問題,銀行應采取零容忍,哪怕微小的瑕疵,也要予以重處。而現實的情況是,銀行對這些劣跡行為并非沒有覺察,放任、縱容、聽之任之成為銀行的習慣做法。
    這種監管缺位,既有機制體制的原因,也有利益的驅使。監管缺位,導致個別鋼貿企業肆無忌憚,最終帶來的后果是對無辜企業的連帶,市場整體利益的受損。
    此外,銀行在本輪鋼貿資金危機的做法也遭到眾多鋼貿人的腹誹。這些年銀行依靠鋼貿行業的大型市場、擔保公司快速發展了業務,賺得盆滿缽溢。根據統計,按去年上海地區鋼貿行業銀行融資1600億元規模的平均成本的15%計算,銀行每年有將近250億元進賬。但是當危機來臨時,銀行卻選擇了明哲保身的做法。
    促成本輪鋼貿資金危機的導火索是——李國清跑路事件。事件經過輿論發酵之后,鋼貿行業成為眾矢之的,鋼貿行業信譽也遭到全民消費。
    基于此,一場跑路個案演變成為對一個行業的討伐和打壓。鋼貿行業十幾年建立的誠信聯保系統受到嚴重沖擊,銀行對鋼貿行業采取了收貸“一刀切”的政策。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銀行能做的只有錦上添花,從來沒有雪中送炭。”這是外界對銀行在本輪鋼貿資金危機中的評價。
    誠然,在經過雙方的一系列溝通之后,銀行已經釋放出眾多積極的信號,但是銀行的服務理念、服務手段以及創新能力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鋼鐵物流需求。
    當前國內銀行并沒有充分認識物流金融的理念以及作用。成功的物流金融產品能將上下游企業和銀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銀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企業也能夠做到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加速了物流和資金流的高速運轉。但是,此時的鋼貿資金困局恰恰從側面暴露了國內銀行物流金融產品匱乏。
    目前物流金融在國內還處于剛剛興起的過程中,誰能夠領先介入物流金融,誰就能夠率先搶占先機。個別銀行在本輪鋼貿資金困局缺少人性化的做法已經讓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掉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