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上的“金融公司”
2012-7-9 11:23:00 來源:新金融觀察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登門的是一家快銷品企業,作為某百強企業的供應商,他們一直以來與這家金融公司的母公司——物流公司保持著合作關系。“我們把物流業務外包給了他們,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前來洽談融資事宜的業務代表這次是帶著“50萬融資任務”過來的,由于是母公司的長期客戶,銷售經理隨即撥通了母公司物流公司的電話詢問該融資企業的歷史經營狀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商談,銷售經理認為這筆貸款沒有太大問題。“利率會在銀行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一些。”隨后一拍即合。“我們自己的物流公司與這個客戶合作了三年,對他們的狀況很清楚。我知道把錢給他的風險系數有多大,所以對于這50萬我們并不擔心。”
臨近11點,在外籌措資金的資金渠道部經理回來了。銀行融資并不順利,出于對風險的考慮,銀行向來對融資公司、小貸公司等貸款公司的融資申請不感興趣,加之這所謂的“供應鏈公司”沒有明確的政策規范,銀行對他們的態度可想而知。
“各家銀行的審核標準不同,我們跑了很多家(銀行),現在達成合作的不到5家。”該公司資金渠道部經理告訴新金融記者。
沒有足夠的銀行貸款用以支撐,融資公司的資金渠道如何解決?肖斌告訴新金融記者,除了銀行貸款,他們的資金池中有部分海內外私有資金。“這一行的收益豐厚,而且國內競爭不大,沒有價格上的廝殺。我們的彈性比銀行大,所以客戶對我們的接受度很高。”肖斌透露,由于收益可觀,現在很多只做倉儲金融的物流公司想轉型做綜合性供應鏈金融,肖斌坦言難度很大。“這行業需要穩定的資金來源和對風險的可控能力,這需要物流公司擁有強大的實力。重要的是,操作一個供應鏈公司團隊并不容易。就像你看到的,我們的資金渠道部經理不僅要有籌措資金的能力,還要有單證操作知識;銷售人員要精通至少一門外語;信貸部主任是個法律專才。可見,全能型人才并不好找。”肖斌說。
升級的尷尬
北京某物流公司老總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證實了肖斌的話。這家主營冷鏈運輸的物流企業就成立金融公司這件事已經謀劃了近半年的時間。之所以想“自己放貸”,該老總直言:“現在的日子太苦了。”
成本上升、競爭激烈使物流公司傳統運輸業務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2009年,嘗不到運輸業務任何甜頭的物流公司扎堆進入了金融領域。該公司老總就是那一批進入“倉儲金融”的。“當時運輸業務不好做了,就效仿別的物流公司跟銀行合作監管貨物,收益不比傳統業務差。”
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動產融資監管中心經理宋斌是這樣形容此類業務的:金融脫媒使大企業對銀行的依賴越來越小,銀行只能更多地關注中小型企業,但中小型企業都是低資產,于是銀行引入物流企業作為第三方的合作機構,通過第三方進行風險管理進行融資,以降低銀行融資貸款的不良率。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供應鏈上的某一公司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往往要求公司把貨物(銀行偏向鋼材、煤炭、水泥等大宗商品)存放到銀行指定的物流企業倉庫里,物流企業按照與銀行的協議進行監管。借款的公司付給物流企業一定的服務費用,在保證貨物不出任何差錯的情況下,銀行放款。“一般情況下,我們不僅要求貸款企業有貨物,還要求它的上下游是個大型生產型企業,我們會將它的信用與上下游大企業的信用捆綁起來,大型企業有一定的風險緩釋能力,能對我們的標準產品承擔回購和回款責任。我們基于貸款企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核心企業對鏈條管理的能力給予融資支持。”宋斌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倉儲金融雖然能給物流企業帶來一些利潤,但風險很大。“我們之前做過一單,它的抵押物是煤,我們抽查結果都合格,但出事了才知道,它里面的箱子裝的是石頭。這一單賠下去,之前的利潤都搭進去了。”前述北京物流公司老總搖頭表示:“我們不可能把每個箱子都從里到外翻一遍。”
事實上,物流公司監管和增值服務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一般情況下,監管費用為監管貨物總額的4%。-8%。。“但物流公司一旦出現監管風險,它要按照企業的融資金額賠償。其實運費和倉儲費用遠遠低于融資的貨品價值。”肖斌說。“只要物流公司不跑路,銀行的風險就不大,所以銀行對物流公司的選擇非常謹慎。”
盡管風險很大,但在當時傳統業務無法維持生計的情況下,很多物流企業還是選擇了與銀行合作。4年過去了,當時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豐厚的利潤空間被競爭壓得越來越小。
“倉儲融資已經被價格戰打得沒有利潤了。而且,一筆業務出了差錯就全完了。所以我們也想綜合發展,如果把物流資源與金融服務結合起來,利潤就會成倍增加。”前述北京物流老板直言,他們對這件事策劃了半年的時間還是止步不前。一是資金流無法保證,二是人才難找。“現在倉儲融資這塊競爭的物流企業已經有死的了,‘金融公司’是一條出路。我知道現在有不少物流公司正在謀劃成立‘金融公司’,雖然政策還不明朗,但放貸的實際收益足以讓我們動心。”北京物流老總說。
金融脫媒使銀行失去了大客戶的優先選擇權,卻給物流企業提供了商機。
肖斌不太愿意稱其就職的企業為“金融公司”,但為了便于記者理解,他不得不這么說。肖斌的顧慮是有原因的:目前國內對此類公司的相關政策尚屬空白。礙于從事放貸業務,又沒有明確身份,在整個談話中,肖斌只在介紹時支支吾吾地提到過一次“金融公司”,其后均以“供應鏈公司”代替。
幾個月前,肖斌告別了全球四大快遞巨頭之一的UPS,進入了這家國內知名物流企業旗下的金融公司。這家在海外注冊的金融公司目前只有不到10個員工,與每個員工身兼數職相匹配的是他們豐厚的傭金。沒人擔心這家公司的資金實力,畢竟放貸業務總是撈金最快的生意。
肖斌的工作很簡單:找到銀行“剩下”的客戶并為他們提供貸款。看似與普通的貸款公司無異,但他們對客戶的選擇往往帶有針對性:處于穩定供應鏈上的企業是他們的目標。對于銀行很少考慮的貿易商,這家金融公司一樣會視為上帝(只要他們與大企業保持著合作關系)。他們甚至為那些注冊在“第三地”的出口商量身定做了服務,“我們把公司注冊在海外就能與注冊在‘第三地’的客戶產生合作關系,而國內銀行則無法為他們提供服務。”肖斌說。
據了解,現在幾乎所有的物流公司都在向金融業務靠攏,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提供供應鏈(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商——經銷商——終端客戶這一完整產業鏈條)中某一節點的金融服務(倉儲金融),成立金融公司的目前在國內也只有兩三家,而真正運作成熟的幾乎沒有。
競爭壓低了倉儲融資的盈利空間。如果把物流資源與金融服務結合起來,利潤就會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