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迅速推進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正在譜寫四川發展史上的恢宏篇章,開創“大道出川,蜀道不難”的全新局面
■戰略決策:變“蜀道難”為“蜀道通”
■歷史突破:超常努力開創新局面
■愿景展望:基本建成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這五年,我們前瞻布局、主動作為,必將以奠定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載入四川史冊”。我省抓住災后恢復重建、擴大內需和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主體骨架正在形成,鐵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車里程均超過6000公里,躍居全國前列,四川人世代期盼變“蜀道難”為“蜀道通”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我省歷時四年多來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正在譜寫四川發展史上的恢宏篇章,開創“大道出川,蜀道不難”的全新局面,支撐保障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加快形成,奠定全省持續快速發展和向全國經濟強省邁進的千秋基業。
戰略決策變“蜀道難”為“蜀道通”
2007年年底,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科學審視四川省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了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構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是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先導工程,是支撐四川長遠和全局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也是事關四川人民長遠和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
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就是要變“蜀道難”為“蜀道通”,變全國路網的“西部終端”為“西部中樞”,變“內陸盆地”為“西部門戶”;以提升樞紐功能為核心,以構建進出川通道為重點,完善路網布局,形成以成都主樞紐為中心,以區域性次級樞紐和節點城市為重要支撐,以進出川大通道為紐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融入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組合優勢和整體效能,全面提升運輸服務水平和效率,形成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樞紐。圍繞把四川建設成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把成都建設成為中心樞紐,形成省內分層次次中心樞紐體系。依托鐵路、高速公路、水運和機場,完善成都主樞紐功能,實現主樞紐的鐵公水航聯運,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內連外接的一體化綜合運輸體系;以進出川通道為基礎和紐帶,以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形成瀘州、宜賓、自貢、內江、樂山、攀枝花、雅安、廣元、達州、遂寧、南充、廣安等12個省內區域性次級交通樞紐,以及綿陽、德陽、巴中、眉山、資陽、馬爾康、康定、西昌等8個重要交通節點城市。
打開通道。通過突出南向、加強東向、擴大北向、暢通西向,逐步建成18條鐵路、21條高速公路、2條水運航道等,形成全方位開放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一是突出南向。重點建設川滇、川黔之間的鐵路和公路通道,連接珠三角、北部灣地區,打開西南出海大通道,形成連接泛亞大鐵路的對外開放捷徑。連接瀘州、宜賓、內江、樂山、攀枝花、雅安等區域性次級樞紐和眉山、西昌等節點城市,直接為川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攀西戰略資源開發基地和川南、攀西城市群服務。二是擴大北向。重點建設川陜、川甘之間的鐵路和公路通道,連接環渤海地區和歐亞大陸橋,加強與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的聯系。連接廣元、南充、達州等區域性次級樞紐和綿陽、德陽、巴中等節點城市,直接為川東北天然氣化工基地、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和川東北城市群服務。三是加強東向。重點建設川渝之間的鐵路、公路和水運航道,連接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善與重慶、華中、華東地區的交通聯系,形成通江達海的大通道。連接遂寧、南充、廣安、達州、內江、宜賓、瀘州、樂山等區域性次級樞紐和資陽、巴中等節點城市,直接為川東北天然氣化工基地、物流中心和川南、川東北城市群服務。四是暢通西向。重點建設川藏、川青之間的鐵路和公路通道,改善與西北地區的交通聯系。連接雅安等區域性次級樞紐和康定、馬爾康等節點城市,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五是改造大件運輸通道。改造德陽-成都-樂山大件公路,整治岷江航道、改造斑竹灣大件碼頭,加快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形成順暢的大件運輸通道。六是建設航空運輸通道。
提升功能。按照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換裝“無縫銜接”的原則,統籌線路、場站以及信息傳輸設施的銜接。通過鐵路、公路、水運和民航的有效協作,共同完成各樞紐內部和樞紐之間的有效銜接及一體化運輸。一是強化成都主樞紐的內部銜接。建立客貨集散中轉系統和綜合信息平臺,通過城際鐵路、市域鐵路、成昆鐵路貨車外繞線、繞城高速公路、地鐵、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與成都雙流機場、成都新機場、成都鐵路東客站、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路客運站等有機銜接,實現客貨流快速匯集、換乘(裝)和疏散。二是強化成都主樞紐與區域性次級樞紐和節點城市的銜接。通過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大件公路、干支航線等形成市(州)政府所在地通往成都主樞紐的快速通道,完善省內各種交通網絡,實現成都主樞紐與區域性次級樞紐,以及次級樞紐之間的有效銜接,達到客貨流的合理連接和換乘。三是強化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運輸。充分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互補性,優化交通資源配置,調整網絡結構和布局,實現一體化運輸,提高各種運輸方式的轉換和利用效率,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運輸資源效益最大化。
根據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規劃,建成18條鐵路、21條高速公路、2條水運航道的大能力進出川通道。形成成都至貴陽、西安、蘭州等周邊省會城市的4小時交通圈,至環渤海、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8小時交通圈。這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2000公里,覆蓋8000萬人口,形成成都至市(州)政府所在地1小時、2小時和半日交通圈,其中1小時交通圈覆蓋41個縣(市、區),2小時交通圈覆蓋80個縣(市、區),半日交通圈覆蓋60個縣(市、區)。水運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到2381公里。
歷史突破超常努力開創新局面
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部署,交通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截至目前,全省交通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突破4000億元,其中公路水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101億元。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30.5萬公里,形成包括7條鐵路、9條高速公路和1條水運航道的17條進出川大通道,新開工高速公路、鐵路總里程超過6300公里。這一時期,是四川交通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開工建設項目最多,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鐵路、公路、水運港口、民航機場等方面的建設全面突破,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主體骨架正在形成,“蜀道難”的歷史正在發生根本改變。
公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公路建設投資持續高位快速增長。4年來,全省公路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4.7億元。高速公路網加速形成,4年來累計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項目42個,總里程3887公里,總投資規模3107億元,均居全國省(區、市)第一位。新開工里程超過2007年底通車里程的一倍。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537公里,是2007年底的2.47倍,在全國省(區、市)的排位由2007年的第12位躍升到第2位;其中高速公路BOT項目24個,建成和在建總里程2510公里,引進社會資金1882億元,建設里程和引資規模均居全國省(區、市)第一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594公里,成都主樞紐正在形成11條放射線和2條環線,21個市(州)和131個縣(市、區)政府所在地有高速公路建成或在建,覆蓋全省91%的人口和94%的地區經濟總量。4年累計改造國省干線公路1.1萬公里,占全省國省干線公路總里程的68%。4年來新改建通鄉通村公路11.5萬公里,完成投資657億元,建設規模和完成投資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均排名第一位;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5.8萬公里,實現全省98%的建制村通公路,91.4%的鄉鎮、57%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全省公路總里程達28.3萬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客貨站場體系加快建設,我省公路客運量居全國第二位,公路貨運量居全國第八位。
水運港口建設邁上新臺階。古蜀道,相當一部分也指水路。4年來,全省水運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3億元。長江宜賓以下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晝夜通航。嘉陵江川境段規劃的13級航電樞紐累計建成11級、在建2級,渠化四級航道345公里。渠江廣安段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前期工作全面加快。瀘州港二期工程及進港鐵路建成投運,宜賓港開港試運營,廣安港、南充港、廣元港開工建設。全省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228公里,四級以上航道達到990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7208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由2007年的5萬標箱提升到100萬標箱,建成和在建規模達233萬標箱。
愿景展望基本建成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今后五年,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實現歷史性改善。以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為重點,統籌規劃、適度超前,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加快鐵路進出川大通道建設,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網絡,加快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完善次級交通樞紐,基本建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圍繞報告提出的目標,“十二五”時期全省交通建設完成投資突破7000億元,其中鐵路2800億元;公路水路交通建設投資將超過4000億元,比 “十一五”時期翻一番,航空建設將完成投資200億元。到2015年,四川將基本建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東南亞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交通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西部領先。
屆時,全省綜合運輸網總里程達到33萬公里,其中鐵路運營里程達到6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今年底力破4000公里,2013年超過5000公里,至2015年,力爭超過6350公里,打通18條進出川大通道,基本建成全省高速公路網,實現四川公路骨干路網和主要進出川通道由普通公路向高速公路的跨越。
同時,統籌三級公路網和區域交通協調發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路況良好、安全暢通的國省干線公路網,大力推進新一輪農村公路發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標準適宜、設施完善、管養到位的農村公路網。
此外,全省四級以上航道達到1209公里,基本建成瀘州—宜賓—樂山和廣安—南充—廣元兩大港口群,集裝箱總吞吐能力超過250萬標箱。基本形成以長江、岷江、嘉陵江、渠江高等級航道為骨架,以六大重點港口為樞紐,干支結合、水陸聯運、功能完善的內河水運體系。 高烽 作者系省交通運輸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