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蜀道難”到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
2012-7-3 19:43:00 來源:重慶交通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公路好比鵝腸帶,坐車不如走路快。”這是直轄之初重慶交通的真實寫照。
1997年,剛剛直轄的重慶百業待興。這一年的全市交通工作會上,市領導給重慶交通發展下達了具體要求:“五年變樣,八年變暢。”“一年起步打基礎,十年渝州變通途”。
2010年9月30日,是重慶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
這一天,重慶“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比原計劃提前了10年。高速出口通道增至10個,密度2.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地區第一。“4小時重慶”、“8小時周邊”初步實現。
“倒退15年,這樣的場景,只會在夢里出現。”市交委主任滕宏偉介紹,直轄之初,重慶只有1條高速公路,全市公路總里程僅27006公里。出口通道少,國省干線公路等級低、路況差,農村公路基本沒有得到發展。
直轄后,掀起公路建設熱潮——高速公路規劃提前10年,縣際聯網公路遍地開花,公村公路縱橫交錯。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18562公里,是直轄之初的4倍多,打通縣際出口通道17個,全市所有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全部實現高等級公路連通。此外,重慶還取消二級路收費,物流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廣袤的農村,不僅實現了公路“村村通”,100%的鄉鎮和82%的行政村還通了客車。廣大農民走出封閉的大山,踏上了康莊的“致富路”。
山水相連的重慶人,不僅走出了大山,更邁向了大海。直轄后,重慶新建碼頭、疏通航道、改造船舶、成立航交所——“黃金水道”被再次喚醒,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11年底,重慶港口吞吐量和貨運量雙雙邁入億噸大關,成為長江上游“億噸大港”。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240萬標箱;船舶總噸位530萬噸,平均噸位1800噸,分別是直轄之初的3倍,240倍,6倍。
如今,重慶已成為長江上游唯一擁有水運一類口岸、保稅港區和5000噸級深水航道的地區,多項水運指標位居全國內河第一,正在成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2005年,軌道2號線一期工程較場口至動物園段建成通車,重慶邁入了“軌道時代”。主城目前已建成通車軌道交通1、2、3號線。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線網已通達主城七區,連接五大商圈及兩江新區、中央商務區,無縫銜接了機場、火車站等大型換乘樞紐,城市交通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截至2011年底,主城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75公里,日均客運量達70萬人次,位居中西部第一。預計今年內,主城將新建成通車軌道線路68公里,到2015年底,全市將建成軌道交通線路208公里,日均客運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懷揣“內暢外聯”的夢想,重慶人并沒有就此止步。“高速公路新1000公里建設已啟動。未來五年,我們將以‘暢通對外通道、完善內部網絡’為重點,大力推進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建成‘一樞紐十一干線’鐵路網、中西部航空樞紐,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領先西部。”重慶未來的交通建設已經站上了一個新平臺,目標直指“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