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改寫重慶“蜀道難”
2012-7-3 19:42:00 來源:重慶交通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說到重慶,人們自然會想到“山城”。打開重慶版圖不難發現,90%是山地或丘陵。重慶的都市經濟發達區、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無不被崇山峻嶺、大江大河所阻隔。
8.2萬平方公里,山巒起伏,江河縱橫,最邊遠的城口縣到主城一趟需要3天時間,不通公路的鄉鎮多達12個。行路難,成為制約重慶發展最大的瓶頸。直轄前,重慶市只有1條高速公路,即成渝高速公路重慶段,里程僅114公里??這是直轄之初,重慶交通的真實寫照。
化天塹為坦途,緩解以至消除交通“瓶頸”制約,是擺在直轄后重慶市交通委員會的首要大事!
體制束縛,這是重慶交通“成長的煩惱”,更是重慶城市經濟發展致命的“軟肋”。
就像一雙鞋子,不合腳就難以走路快。重慶經濟要發展,城市交通就要大步前進,體制機制必須革新。
體制不暢,機制不活。2000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就在實行交通大部門管理體制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整合全市城鄉公共客貨運輸管理和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職能,組建重慶市交通委員會。
市交通委員會的建立成為主管全市城鄉公共客貨運輸及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管理的市政府組成部門。同時,穩步推進政企分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交運集團、公交集團、建設集團等市場參與度高的企業移交國有資產管理部門。
通過推進交通體制改革和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大部門交通管理架構初步建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勢得以發揮,實現了城市客運與公路客運、水路客運的統籌規劃和有效銜接,初步建立了綜合運輸協調機制,公路與水路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連串卓有成效的創舉,都在人類改寫“蜀道難”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從“五年變樣、八年變暢”到“八小時重慶”,到“交通規劃提速十年”,再到“一小時經濟圈帶動兩翼”,再到“暢通重慶”、“構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重大戰略決策一脈相承,環環相扣;一力貫之,步步推進。群眾高興地說,交通委員會使著一股勁兒,就像一場交通建設接力賽。
由此,形成了“一委三局一總隊一站”的大交通行政管理格局,即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及下屬的重慶市公路局、重慶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重慶市港航管理局、重慶市交通行政執法總隊、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基本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站,基本搭建了我市綜合交通行政管理機構框架,理順了管理關系,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和質量提供了堅實基礎。
交通體制改革后重慶交通順勢而上在交通建設上多次提速。公路、鐵路、航空、水運、軌道交通,上演了一場場“速度與激情”的立體大片,“蜀道難”的歷史從此改寫。